秋屏列画映双塔
爽挹西山景,屏开玉器浮。
茂林迷古诗,小港杂渔舟。
翠列千岩晓,红深万树秋。
天然图画好,清宓与营坵。
此诗出自清初孙本卓《南浦八景·秋屏列画》,并收录于清乾隆《万县志》,是诗人对万州古景之一的“秋屏列画”全景式的描述与赞美……而孙本卓笔下的“秋屏列画”,究竟在万州哪里呢?
清同治《增修万县志·地理志·山川》(卷四)云:“南山,在县南,隔江三里,下瞰大江,即县之对山也。叠翠如屏,亦名南屏山。”南屏山,今人称之为翠屏山,矗立于万州长江南岸,巍峨雄伟,林木茂盛,亦称“南山屏”。
南山与万州高笋塘主城隔江相对,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翠绿如画,因而人们对它的观察非常充分而细微。古时,县衙的照壁伫立在南门口江滨,正对着江对岸叠翠如屏的南山。宋代范成大在《万州》诗中称赞此景:
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
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
南山屏中,至今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翠屏双塔”,即洄澜塔和文峰塔。
洄澜塔,又称旧宝塔。据清同治《万县志》记载,洄澜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当时的知县孙廷锦主持修建,建筑面积938平方米,原位于翠屏山下原万县地区肉联厂,与北岸钟鼓楼对峙,是“秋屏列画”中重要的景观之一。洄澜塔为九层仿楼阁式,内部为木结构,为六角攒尖式塔顶,塔身平面为正六边形,塔门向东南,门楣下方镌刻太极图。塔顶立小铁塔作塔刹,基座呈圆形覆盆状,中间开孔与塔刹连接。塔身雕刻特点突出,尽管多有损毁,但仍可以看出所雕刻的瑞兽图案,生动形象,工整细腻,线条流畅。整个塔的檐部做法较为简洁,有条石或青砖按叠色法砌成,垂首的样式均为龙首状挑角,龙口中含珠,部分垂首上有明显的彩绘痕迹。整个垂首雕刻线条流畅,手法简练明快,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那么,历史上修建这座古塔是作何用呢?专家介绍,长江航道在三峡一带,多暗礁、急流,航行险象环生。古人为避免出现船翻人亡的事故,在长江中上游沿途,几乎都建有古塔。洄澜塔为“镇水塔”,就是祈求、保佑江中行船平安。如今的洄澜塔,在长江南岸的南山公园内依然矗立着,它以一个“建筑移民”的身份,成为南山公园的一部分,以一种更加壮丽的风采展现于世人眼前。
据传,原万县与其他地方相比,本地文人名士较少。在清代冯卓怀任知县期间,有人建言:“万县城江山之磅礴,最好建一座振兴文风的塔,不然,这个地方人文之英华无法显示。”
当时,冯卓怀以为洄澜塔位置较低,气势不壮,“而乃由无文笔一峰故人文之英华无由显也”。鉴于此,冯卓怀倡导乡绅富贾集资,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翠屏南山之巅修建一座砖木阁楼亭塔,以示振兴万县的文风,祈祷“使更多的后人高榜登甲弟,显官居要路,或在封疆等”和“一枝高插天表洵巨观也,从此人文蔚起中第宏开”,并命名“文峰”。
文峰塔历经沧桑,曾遭到三次雷击,第一次在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在60年代,木制楼板全部被烧毁,只剩下塔的躯壳。2007年,万州区政府出资并按原来模样进行了维修,文峰塔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洄澜塔与文峰塔的先后兴建,俨然一对“姊妹花”,一个站在山头,一个站在山脚,亭亭玉立,各秀其姿。后来,有人把洄澜塔和文峰塔称之为“翠屏双塔”,并说成是“万县古十景”或“万县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