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11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雅俗并存临江门

□ 作者 何 莉

临江门一带的吊脚楼(资料图片)

临江门在城北,靠嘉陵江边,是重庆城面向嘉陵江三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嘉陵江边一个重要的码头。

临江门也有瓮城,但其城门和瓮城一样都朝北面江,这在重庆有瓮城的城门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其瓮城上书门名,正门上则书“江流抵柱”四字,因其地势险要,左侧有一山石突出于江心,故有此题。该城门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史料记载:“从江上遥望,城门缈在天际。城牒圜匮,郭外千舟竞渡,魏巍壮观。”城楼上有清代诗人吴恭亨撰写的楹联:

好容易搜出诗来,

写点江山景物。

不得已推将天去,

让它楼阁峥嵘。

昔日临江门内外是山城人口密集、商业繁盛的水陆码头。临江门外开阔的地势,给商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城门外堆满了在此中转的来自嘉陵江沿岸和渠河、大宁河、保宁河流域的农副产品,从合川、磁器口等处来的菜船、煤炭船,也都以此地为出入门户。码头上由此聚集了很多出卖劳力的小工和出售商品的小贩。河边除了正码头、大码头,还有石灰码头、新码头、粪码头等。随着商贸的繁荣,城门内外空旷的岩坡上逐渐形成了临江门正街、临江门横街、临江顺城街等市井喧哗的街道,进出城门的商旅行人络绎不绝。

临江门是重庆各城门中拆得最早的。据《巴县志》载:“民国十年(1921年)杨森为重庆商埠督办,主拆临江门,发掘城郭交通。”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临江路西北区路十字路口,尚有地道石拱洞,就是其残存,现早已不复存在了。

旧时,临江门内有府学、府文庙、魁星阁、东川书院等与文教有关的一系列设施。重庆城里有两座文庙,一座在下半城,为县文庙;一座在临江门内,为府文庙。这是因为重庆府与巴县同治一城,所以各有各的一套机构,连孔庙也不例外。府文庙比县文庙大。据记载,府文庙最早建于南宋初,后几经重修增扩,到清宣统年间规模达到最大,辛亥革命后,被作为学校,其原有建筑逐渐被改建拆毁,抗战中又遭日机轰炸,庙遂不存。而庙前泮池早在1932年就被填平作为公共体育场。泮池是一半月形的池塘,传说是孔子的洗墨池,凡是文庙都有建。老百姓常将其作为放生池,放养一些鱼虾龟鳖进去。时隔三十多年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庆节前的一个下雨天,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读书的笔者就亲眼看见学校对面的公共厕所里爬出了许多乌龟。厕所里怎么有乌龟?我当时感到十分惊诧。后来听人说,这里原来是孔庙的放生池,这些乌龟可能是放生池被填埋后转入地下去了。但对它们为什么还能活这么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临江门附近还有一道风景线:运粪车和三大步。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临江门外还有重庆城的粪码头,江边常年停靠着运送粪水的木船。城里人的粪便有人专门收集,每天早晚,大街小巷里总会响起“倒尿罐哟!倒尿罐哟!”的吆喝。随着吆喝声,家家户户都把家里装粪便的罐子提出来,倒入收粪人肩上的粪桶里,出经临江门城门运到江边粪码头的粪船上,转运向小河沿江的农村。后来重庆城建起了公路,粪桶变成了板车,收粪人把收来的粪便倒进安放在板车上的一个特制的椭圆形大木桶里,每装满一桶,拉车人就拉起板车,往临江门河边飞奔而去。当时临江门、一号桥一带大多是下坡,拉车人常常快走三步然后借助坡道滑行,只见板车载着大木桶和人沿着马路往下滑,滑行一段后,再快走三步,再滑行……儿时的我常常被这种技艺所迷住,往往要驻足街边观看很久。

文庙、三大步,这两个原本互不相关的事就这么发生在闹市里、城门边,将一幅生动的世俗风情画展现在世人面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