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聚集储奇门
储奇门在重庆城的正南,沟通上下半城。其正门上书“金汤永固”四字,意为城池金汤,永不能破;瓮城面向长江上游(即西向),上书“储奇门”三字,储奇含有预兆城丰、宣扬城市昌盛之意。
据史料记载,储奇门始建于1368年,即明代洪武年间。储奇门一带水路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四川主要土特产、山货、药材的集散地,因而城门内街上山货、药材字号、堆栈林立。据英国商人立德乐1883年记载,门内是“望不到头的药材商店,店门朝大路开,使空气中充满着中国药材浓重的香气,显然是大黄、甘草、鸢尾根和麝香的混合气味。”这里是重庆药材帮的集聚之地,不少全国知名的老药号都在此设有仓库和店铺。时至今日,储奇门一带药材市场仍整日人流熙攘、市声喧嚣。
储奇门内原有列圣宫,即浙江会馆。此会馆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陈独秀还有一段关联。陈独秀才情盖世,却一生坎坷,晚年避居江津乡下,贫困潦倒,于1942年5月27日逝世,暂厝于江津大西门外的康庄园地。抗战胜利后,其三子陈松年和侄子陈遐年商量按陈独秀遗嘱将灵柩迁回老家安庆。他们听说浙江会馆可运灵柩,于是前来联系,会馆一听是陈独秀遗骨,一口应承下来。但为了避免麻烦,没在灵柩上写陈独秀的名字,而是写上他科考时所用之名“陈乾生”。1947年,灵柩运回安庆,陈松年将陈独秀和生母高晓岚葬在了一起,并仍旧以“陈乾生”的名字立碑文。
上个世纪20年代初,重庆城修筑公路,陆续撤掉了沿长江的好几座门,储奇门也在其中。门虽然撤了,但地名仍保留了下来,其交通功能也仍然存在。1935年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在储奇门长江边修建了储奇门码头,成为当时长江水运的重要码头之一。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储奇门码头已初具现代化功能,有两条绞车作业线,吊车、浮吊、直行叉车、装载等重型设备一应俱全,有19个泊位,还有两个能停靠100—1000吨船舶的港口码头,成为重庆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记得那时储奇门码头上除了货载,还有过江轮渡和车渡。笔者读小学时随父母到南温泉去玩,就在储奇门坐过江轮船到江对面的南岸海棠溪,再转乘公交车。每天,储奇门车渡都挤满了等待过江的各种汽车,若遇大雾,轮船停运,等待过江的汽车就排到公路上来了。那长长的车龙吸引了附近的小孩,都争着去数到底有多少辆车,也常常为不同的数字争得面红耳赤。
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储奇门几经风雨,早已旧貌不存。轮渡停摆、车渡取消,码头的泊靠吞吐优势也早已被寸滩、九龙坡等现代化集装箱码头所替代。但储奇门还叫储奇门,历史的延续和人们的认同,使储奇门这个名称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