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马蹄声远去的高店子驿道
踏进歌乐山高店子老街,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两边大多是低矮的瓦房,沿街慢行,感觉干净、安静和祥和。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这条街仿佛已进入暮年,冷清得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而让人意外的是,这条冷清的街道,竟曾有过一段繁荣的历史:作为成渝间来往的古驿道,高店子存在了两百多年,在生意红火的季节,这条道路上跑商的热闹场面,甚至毫不逊色于老重庆水路的繁忙。
路边旅馆设有马棚
关于高店子昔日的繁荣,一位年近九旬的陈大爷告诉我们,解放前街上有戏台、茶馆、旅社、账房、酒馆,生意兴隆。“听说在清朝的时候,那些商人、押犯人的官差,到此都要住上一宿,天亮才赶路进重庆城。”
老人拉着我们走到街口,指着一条石板路旁边的木房子说,那就是以前街上最大的一间旅馆,里面有十多号房间,由于住店的大多是来往的商人,店主人还特地在旅馆旁搭建了一个可以容纳四五头牛马的木篷。“解放初期,来往这里的马帮不少,驮运货物的走商,大都喜欢在这间旅馆打尖。”老人说,解放后,这些古驿道两旁的旅馆经过当地房管所回收改造,成了居民住所。
来往行人必吃黄糕粑
老街上最出名的,除了老建筑,还有香飘四溢的美食。高店子的黄糕粑是当地人印象最深的美食。在这里住了60多年,说起黄糕粑,陈大爷记忆犹新。“黄糕由糯米加糖制成,吃起来甜而不腻。”老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来往于高店子的行人还很多,挑夫卖的黄糕粑是大家必吃的食物。他还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概是清朝时期,有一名疑犯被押解进重庆城,路过高店子,想吃黄糕粑,但官差不允许,非要押着他赶路,店掌柜就对疑犯说,“你不着急嘛,去不吃,回来也要吃”。结果,疑犯到了重庆城,经审判无罪释放,回来经过高店子,他终于吃到了黄糕,店掌柜的话就此流传开了。“去不吃,回来也要吃”也成了一句吉祥的话。
随着现代公路的修建,高店子古驿道逐渐萧条,卖黄糕粑的商贩来此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见了身影。
沙坪坝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喻克由烈士就出生在高店乡,他于1926年在高店子建立了中共沙磁区第一届党支部,并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现在的高店子街并不宽敞,但仍然在街的中段开辟出一小块空地,竖起了喻克由烈士的塑像,以便后人瞻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