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7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馨香一瓣悼徐老

□ 作者 何莉

2017年7月16日傍晚,噩耗传来: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徐文彬先生因病去世……

徐老真的走了吗?世上从此少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而我则永远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和朋友。与这位可敬、可亲长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浮现眼前。

暑天撰楹联

1990年初,我供职的渝中区政协筹备成立嘉陵江书画院,拟邀请徐老文彬担任画院顾问,我奉命前往征求意见,得以认识先生,就此开始了我们长达27年的交往。

记得那时的徐老,刚刚从市博物馆退休,但还身兼《四川省文物志》《重庆文物志》编审、主编,重庆市文物鉴定组组长、民盟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重庆市政协委员等头衔,可谓忙人一个。可是,作为嘉陵江书画院的顾问,先生不仅“顾”,还积极参与区政协和书画院的各种活动。无论是书画交流、笔会,还是举办书画展览、书画比赛,总能看见先生的身影和作品。

2005年8月,倍受世人关注的湖广会馆修建工程即将完工,区政协接到帮助撰写会馆山门及各殿堂匾额、楹联的请求。那年重庆特别热,气温直逼40度,徐老不但认真书写了会馆主馆禹王宫的匾额和长联,还对文字内容及镌刻格式等细节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当年国庆节,会馆开门迎客时,徐老书写的“永系乡情,江汉湖湘同禹甸;重修会馆,楼台歌舞璨九州”“行九德,开九州,遍地洪流归九派;建重楼,兴重庆,朝天巨舰驶重洋”等楹联、匾额为古建筑增色不少。

1990年至2000年间,书画院曾多次应市区国土局、计生委之邀,为他们创作相关作品,参加全国、全市的宣传和比赛。每次约稿徐老从不推辞,作品获奖,送去奖状和奖金,先生总是再三推辞,谦虚地说是大家的功劳,让我和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受感动。

1995年秋,徐老随书画院同仁到磁器口古镇采风时,应邀为复建不久的宝轮寺题写匾额,并高兴地与大家合影留念。先生去世后,我把这张照片发在微信里,一位书画家回应:“尊敬的好前辈,好先生仙逝了……”

节前玩“失踪”

我在职时,每年春节前都要上门给书画院的老书画家们拜年。2004年春节前夕,徐老突然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电话没人接,家里也没人,老人怎么了?我特别担忧。特委托他的邻居胡昌健先生前去打探后回话说,去博物馆办公室问了,徐老确实不在家,但老人留下话,不能告诉任何人去向。后来才知道徐老生病住院了,因考虑临近春节,怕给大家添麻烦,特意让办公室的同志保密。真相大白后,不得不佩服徐老玩“失踪”的良苦用心。

记忆里的徐老为人低调,谦和,正直,无私。对艺术,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朋友,他坦诚相见,真心交往。

2001年1月,我收到徐老亲笔题写的新书——《历史文物与艺术研究》。随书送来的还有长达4页、近百余条的勘误表,老人在勘误表上留下“此书校样送我校勘时,我正在病中,未能仔细校改,专此致歉。”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作为著名的文史专家,书法家,徐老全然没有一点架子。每次活动,他都真诚地感谢接送他的驾驶员和为他服务的机关干部,主动给喜爱书法的人留墨宝……他还两次为我的自选文集题写书名。由于种种原因,《不了政协情》换作了《母城寻踪》,我原本打算书出版后再给徐老解释,可他已永远听不到我的歉意了。

后来,徐老年事渐高,加上支气管炎日益严重,就很少出门了。凡有活动,我就提前上门征求意见,他总为自己不能参加而抱歉;凡需要作品他一律按要求提供……

记得每次去徐老家,他都会问起同为书画院顾问的许伯建、张民权、刘荡平等老朋友的近况。为了满足他对老朋友的关心,每次走访,都将他排在最后一位,以便详细给他讲讲其他朋友的情况。书法家魏宇平老伴去世后,一度身体很差,徐老特别关注。一年后,得知魏老身体好转,又能写字的消息,徐老像个小孩似的笑得可开心了。

仁者必长寿

“人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追求身外之物;要淡泊名利;不刻意寻求刺激……我坚信世间一切皆要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惑,达到心灵的安宁与祥和。”

重读2011年初夏采访徐老的这段文字,又一次感悟到老人对人生的态度。

徐老一生坎坷,坦然应对逆境和冤屈;即使年过九旬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晚年生活轻松而恬淡。

徐老一生酷爱读书,每天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在他家书房里,沙发上,靠窗的桌上……到处都放着书。年纪大了眼神没以前好了,就借助放大镜,看到高兴处,就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再慢慢品读。他家客厅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的“不妨大索惊天下,正好空山读素书”,是最好的佐证。

2015年初,我去徐老家,他正在一个软面抄本子上写自传,在简单说明自己出生年月日后,就是介绍母亲的文字:

“我的母亲是一位极为能干,多智慧的女性,为了子女上学,为理家事,苦呀苦,只活了49岁!我的最伟大的母亲!”

老人对物质要求不高,但酷爱花草。他家阳台外的花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种了茉莉、月季、海棠、腊梅、桂花、白玉兰、兰草、栀子等花卉。老人还有一手绝活:就是能用细绳把在搬运过程中碰断的花枝捆绑衔接起来,而且基本都能成活。徐老的夫人王光华老师也喜爱花草,每次去徐老家,总能看见盛开的花朵和两位老人的笑脸。

受我的影响,儿子每次开车从成都回重庆,总忘不了给徐爷爷带几盆花;每年春秋两季我都要去老人家中,帮忙松土、剪枝,与两位老人交流养花心得,人生感悟……退休后的我少了工作上的牵挂,共同的爱好让我与老人的交往变得更加温馨……

徐老,你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烦恼,唯有鲜花。愿沁人心脾的花香永远伴随你!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