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2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张昇的“康”与“节”

□ 作者 赵柒斤

张昇是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枢密使。张昇以“真御史”著称,但就知名度和诗名影响而言,在文人名臣辈出的北宋,他还真排不上号。不过,86岁病逝的张昇被谥为“康节”,却值得一写。

韩城(今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人张昇的运气很好,初入仕途,就遇到史上最善于纳谏的宋仁宗,并先后受到仁宗时期的名相王曾,曾经略陕西后任宰相的夏竦和名臣范仲淹等赞许与举荐。一度辞官回家养母,母亲病逝后,张昇又先后被任命为户部判官、开封府推官、知杂御史。

初做知杂御史,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张昇骤然弹劾被提拔为“首都(开封)市长”的新贵张尧佐(受宠信的张贵妃伯父)和得势的宦官杨怀敏。“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要知道,张昇拿张贵妃、杨怀敏跟唐末行废立之事的太监刘季述作比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会掉脑袋。好在肯听人劝的宋仁宗虽然很生气,却没计较。

至和二年(1055年),升任御史中丞的张昇又和时任宰相刘沆杠上。事情是这样的,大权在握的刘沆因恨与包公齐名的清官赵抃和御史范师道“攻其恶”,便使阴招报复他俩并想将他们挤出朝堂。张昇立即上表为二御史打抱不平。结果宋仁宗罢了刘沆的宰相之职,赞扬张昇能切中时弊,敢于仗义执言不怕孤立。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说起此事,还录了一段宋仁宗与张昇之间的精彩对话。皇上说,你这样做会被孤立的。张昇慷慨陈词:“我仰托圣主的福当上侍从,并不感到孤立。倒是皇上您手下‘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我真感到皇上很孤单啊!”仁宗很感动。故而,张昇也赢得当时天下广为传颂的“三真”之名(即真宰相韩琦与富弼、真内翰学士欧阳修、真御史张昇)。

张昇识人度势也堪称一流。宋邵伯温史料笔记《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曰:“富韩公(北宋名相富弼)一日有忧色,康节问之,公曰:‘先生度某之忧安在?’康节曰:“岂以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参知政事,惠卿凶暴过安石乎?”公曰:“然。”康节曰:“公无忧。安石、惠卿本以势利合。惠卿、安石势利相敌,将自为仇矣,不暇害他人也。”后来,吕惠卿果然背叛了王安石,并千方百计想整死他。富弼不得不对张昇伸出大拇指:“先生识虑绝人远矣”!

张昇公而无私、清正廉洁自不待言。他的“急流勇退”似乎更值得称道。《宋史·张昇传》载,有拥立大功的时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北宋最高军事长官)张昇在宋英宗赵曙即位不久,便屡屡以老辞官。宋英宗不答应:“太尉为皇室操劳大半辈子,以后每五天到枢密院看看就行,进宫见我也不必行大礼了。”司马光进言挽留:“近年来,很多老大臣确实不安心,一些好说事的人便攻击他们保名夺利。其实,不想进取的年轻少壮也白搭,想干事、能干事的老人也无妨。像张昇那样清直之人,在位上决不会误事。”可张昇退心坚定,一直请辞。宋英宗不得已于治平二年(1065年)七月准许他辞官养老,但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又委任他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判许州,后改镇河阳三城节度使,闰三月以太子太师致仕。

熙宁十年(1077年),86岁的张昇病逝。宋神宗加赠他“司徒兼侍中”,谥号“康节”。

宋神宗对张昇一生的评价和褒奖,真可谓恰如其分。“康”含“平安、健康”之意。张昇虽多次犯言直谏,且得罪的都是权贵,但并未因此受到打击报复,仕途平安且健康长寿。“节”引申意为“法度、节操”。张昇入仕五十一年、为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枢密使)16年,从不领各种福利,退休后竟然“生计不丰”,回老家搭了个草庵,以“荻帘纸张、布被革履”生息。其实,对一般身处高位的人来说,坚持要求退下来比恪守“清直”底线更需要勇气。但张昇做到了,这何尝不是一种高贵的节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