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2月0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彭氏宗祠的厚重家风

□ 作者 李珍 文/图

云阳彭氏宗祠——这座155岁的晚清庄园,承载着云阳的厚重家风。

155年前,在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一座清代民居拔地而起。彭氏宗祠2013年5月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渝东地区保存完整、建筑奇特的晚清庄园,雄踞在陡峭的岗峦之上,山下小溪潺潺,四周竹木簇拥。

云阳有句老话:“北有邬涂二姓,南有彭薛二家。”其中“彭”就是指的彭氏家族。彭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耗时20年,成为研究晚清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造型艺术的“活标本”。祠堂坐西向东,复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前门厅、正门厅、享殿、戏楼、学堂、天井、城墙、围墙、厢房、箭楼及四角炮楼组成。

彭氏宗祠内嵌《劝世文》:“和邻里: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正心术:意诚则心正,心正则身修。谨言:口者机也,舌者关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化贪,贫者贪财人犹恕之,富者贪财人不恕也,贪意外之财,效市侩之行,人以为怨……”这些文字是对后人的殷殷教诲,启迪后人,耐人寻味。

能为后人留下如此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彭氏的先人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要给后代留下《劝世文》?据彭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中叶,湖北人氏彭光圭,因家乡大冶县连遭水灾,无以谋生,听闻川东物丰民富,遂只身入川,先后在万县龙驹、奉节安坪等地营生,后辗转来到云阳抚南乡(今凤鸣镇),开了一酿酒作坊,并购得当地刘姓老屋,由此得以娶妻生子、安居乐业。亦商亦农的彭光圭虽然没什么文化,却相当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三个儿子都送去读了私塾。

次子彭宗义勤劳奋进、克俭持家,家况渐丰,虽然读书不多,却同样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和家风建设。据彭氏家谱记录描述,由彭宗义出资修建的彭氏宗祠之所以设计得巧妙、严谨,其最小的儿子、读书最好的彭祖河动了不少的脑筋。在彭宗义的倡导下,彭氏家族还在祠堂内开办了私塾,用以培育本姓族人和乡邻子女。此外,彭宗义还不惜花重金请名人书写诗文、祖训,请名师雕琢花鸟虫鱼等嵌砌于祠堂门壁之上。彭氏宗祠至今还保存着近代渝东著名书画家彭聚星、刘贞安、刘孟伉、姚仁寿等人的书画篆刻作品20余幅,这些书画均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文物价值。

不负祖训,至清末取消科举制度时,彭氏家族共考取武科举人三位、秀才十余位,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堪称空前之盛。直到解放前夕,这里的学校还是彭氏私立育才小学,解放后更名为黎明村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才从彭氏宗祠搬出。

在彭氏宗祠“祖训”和厚重学风的影响下,黎明村村民们十分重视教育,当地百姓也是民风淳朴、勤劳积极。在2017年,黎明村入选为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彭氏宗祠的“祖训”在代代相传中,逐渐演变成良好家风沉淀下来,其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滋养着一代代彭氏族人甚至方圆一众乡亲。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