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于清朝的大院,经过几百年时光的冲洗,还会留下些什么?
听说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盘龙村,还存留一个清朝知府修建的大院,我便在闲暇时和家人驱车前往,想象那是一座庭院深深的中国古典院落,建筑巍峨、屋宇连绵、雕梁画栋。
从高大的现代化楼房绕行到山后,一路青翠树木,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来到一片葡萄林,平整如镜的池塘出现在眼前,问路边村民知府大院怎么走,他指指旁边的房子说,这就是。
走到大门前,高墙黑瓦,颇有几分气势,只是屋顶摇摇欲坠,用彩钢雨棚遮护着。白色的外墙剥落,露出千疮百孔的黄泥内墙,显得破旧潦倒。门口堆着一捆捆干柴,让这百年豪宅沦为了一座标准的农家大院。大门墙上挂着一白色牌子,上面写着: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盘龙村赵家大院,重庆市人民政府2017年4月;还有一段建筑说明:建于清代,明清移民风貌建筑,该建筑为砖石土木混合结构,三进合院式布局,悬山屋顶,灰塑屋脊,石质朝门,砖砌封火墙,是研究重庆清代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典型实物。
原来深藏于大山里的赵家大院还有着这样的“身份”,遂肃然起敬,怀着期待和喜悦心情迈入了大门。
木门很普通,毫不起眼。迎面是一排破旧低矮的石头房,我正纳闷知府大人怎么会住这样的石头房,旁边人提醒那是马厩,我才释然。
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径,高大的风火墙引人注目,黑灰黄红各色杂糅的墙砖砌在一起,颜色虽混搭,但看起美观协调。旁边又有一院落,院子中间栽着一棵葡萄,绿荫浓郁,炎炎夏日里,在葡萄架下喝茶纳凉,该是很惬意的事。
屋里走出一住户,告诉我这院里曾有正堂、花厅、书房、绣房、经堂等建筑,现在大多垮塌了。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就这样无声地破败着萧条着,那一幕幕人间悲欢和人世变迁早已如风云流散,徒留满目荒凉。
眼前的知府大院与我的想象差距太大,雅致院落不见一点踪影,但我还意犹未尽,总想再目睹一下大户人家的繁华旧影。走出大门,我登上大院后的小山坡,站在上面俯瞰整个院落,绿色的植物爬满屋宇,看起来更加凄凉没落。不过登高远望,还是能看出大院选址的精心。整个建筑坐落在山脚下,背山面水,依山就势而建,没有破坏生态自然,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大门外视野开阔,门前池塘水波不兴,远处群山连绵,是绝佳住所。
据资料记载,赵家大院的主人名叫赵以鳌,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官拜正四品,担任过长沙知府。他为官清廉,敢作敢为,深受老百姓爱戴。告老还乡之后,他在家乡修建了住所,享天伦之乐。朝廷念他在任期间任劳任怨,特赐一座金匾,上书“新赐奉置大府第”。金匾曾挂在正朝门上,可惜已悄无声息地隐入流年。
赵以鳌喜欢诗词,爱好书法,在大院内曾题有不少楹联。书房旁刻有:院门正对千竿竹,吾家院藏万卷书。门对千竿竹,竹意味着居住的环境清静优雅,也象征主人淡泊明志的品质、虚怀若谷的情操和“竹报平安节节高”的美好寓意。院藏万卷书也有三层意思,第一表示赵家是书香门第,情趣高雅;第二表示家中藏书丰富,精神世界富有;第三是希望子孙刻苦用功,读书破万卷,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赵家大院的花园内也有一幅楹联,上联“无山得似那山好”,下联“何水能如这水清”。因大院背靠铜锣山,门前有70亩大水塘,花园把屋外的水源引进,使得院内水流潺潺,花木葱茏,富有诗情画意。
眼前的知府大院虽萧条破败,但流传下来的几条楹联却让我感受到这里曾有的书香气息和典雅韵味,期待这样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能在保护中重新焕发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