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录取中的幸运儿
人的姓名不过是一种代表符号,并无吉凶祸福之分。但在封建科举时代,偏偏有些人就因为自己的姓名,或独占鳌头,或名落孙山。实属荒唐!
《元和姓纂》记载了唐代一些少见的稀姓,如是姓、连姓、指姓、油姓等。唐代在科举考试时,对稀姓优待,主考官常常在录取新进士时,从许多应试的举子中挑选几个稀姓的人挂于榜尾,以标榜王朝选用人才广及四海,即使是少数稀姓之人,亦在皇恩普沾之列。
明代黄瑜的《双槐岁抄》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殿试,原拟录取第一名是孙曰恭。因古代直行书写,“曰”与“恭”连起来,就像个“暴”字。大臣把写好的名单呈给明成祖过目时,他便将孙曰恭的姓名划掉了,却把第三名邢宽点为状元。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按照封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他本没有资格当皇帝,他是通过阴谋和武力夺取的皇位,因而对暴字特别敏感。他力图在臣民面前树立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说,“邢宽好,刑政宽和嘛!”
据明末清初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记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殿试,拟录取一个名叫吴情的人为第一。名单呈送嘉靖皇帝御览,他很反感,说:“无情之人岂宜第一”,就将其降为第三。嘉靖因为头一晚梦见雷电,就要求大臣们在应试者中找一个名字中含“雷”的人。天上掉下的这块幸运大饼就砸中了一个叫秦鸣雷的举子,他遂被钦定为状元。
《清稗类钞》有这样一则故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近八十的乾隆帝特别忌讳死,而喜听寿字,殿试中第十名的胡长龄因而被钦点为状元。因为清朝皇族是满族,过去也被称为胡人,胡人长寿,这正合乾隆皇帝的心思。
咸丰皇帝即位时,有位应试的举人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孙庆咸”。虽然此人文章平平,但因其名字暗蕴“庆祝咸丰登基”之意,考官遂取他为第一名。
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他是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的状元,在殿试中被慈禧钦点,原因是他的名字比较吉祥。这一科的第一名本来是谭延闿,主考官害怕慈禧会联想到被处死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于是就拟改录广东的朱汝珍为状元。不料慈禧仍旧不高兴,因为“朱”让人想起大明朝,“珍”又想起了被自己害死的珍妃,“广东”籍则又让她想起了康有为和孙中山。而原为第五名的刘春霖,“春霖”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的寓意,其籍贯“肃宁”又有肃靖安宁之意。于是,“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笔大字就写到了刘春霖的卷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