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卢作孚与兼善中学
祖父历来重视教育。他在20岁出头时就撰文强调:“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呼吁“国中万事,希望若绝,寻求希望,必于教育事业”。1921年他应杨森之邀,出任川南道尹教育科科长,发起主持了以川南师范学校教育改革为中心的“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运动,影响广泛而深远。1924年,他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建立了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剧院、电影院、动物园、游艺场等在内的各种设施,“寓教育于游乐,内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使整个成都社会均为之轰动,为之迷恋”。
1927年,他被刘湘任命为四川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练局(后称峡防局)局长。那时,北碚的教育还很落后,连一所高级小学都没有,民众深感不便。祖父决定以峡防局学生一队毕业留下的房舍、用品为基础,添加小孩用的桌子、凳子等必备物品,并由峡防局图书馆提供图书教材,由峡防局各部分职员担任教师,在没有花费多少钱的情况下,创办了实用小学,解决了适龄孩子就学之困。后来实用小学成为北碚兼善学校的小学部。
1930年,为适应和推动北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祖父亲任董事长,在各界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创办了当时北碚唯一的中学——兼善学校,聘请学者郑献征为校长。校名出自《孟子·尽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校舍在北碚火焰山山麓东岳庙下殿,最初只有三间茅屋做教室。
当年9月15日,兼善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招收学生23名,编为初二年级1班,以公民教育课为必修课、以生计教育课为选修课,从此开始了北碚教育的新篇章。
1931年8月3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政高官刘湘、杜少棠、何北衡等人在祖父的陪同下到兼善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创办大加赞赏。
1932年1月,祖父聘请张博和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总务主任兼任兼善学校校长。
1933年11月12日,兼善学校大礼堂正式落成举行大会,祖父作大会主席,邀请各界人士四十余人到会祝贺。
1934年2月16日,祖父主持会议,提出兼善学校的办学方针是:“兼善校学生将来应侧重于职业方面之训练,常常将成绩通知各事业团体,以应各事业团体之需要。”
1939年秋,兼善学校附属事业总管理处改组为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农场、机制面粉厂、机器碾米厂、林场、木材厂、砖瓦厂、商品公寓、餐厅等业务,其收入主要用来补贴教育经费之不足。
1940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兼善学校因开办了高中,规模扩大,需新建校舍,办学经费捉襟见肘。身为学校董事长的祖父带头捐出一月在中国茶叶公司和贸易委员会任职的全部车马费300元给学校。在他的带动下,四川省银行和北碚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帮助学校渡过难关,扩充成了有八百师生的中学。
今天,兼善中学已筚路蓝缕走过了90周年辉煌的办学历程。和开办之初相比,它简直换了天地。如今它是重庆的首批重点中学,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无数人才,它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听说在纪念兼善中学建校90周年之际,祖父的塑像在南校区落成。想必祖父若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 (作者系卢作孚长孙女)
卢作孚题词
卢作孚1932年主持建成的北碚兼善中学校舍,抗战时为中央银行所在地,现为北碚图书馆(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