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8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掩映在斑驳时光里的覃家大院 尘封于江津古城墙上的旧事 青铜大口尊: 巴蜀文明交流的力证 “数”说“云上盛宴”    “智”创未来生活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尘封于江津古城墙上的旧事
□ 作者 庞国翔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江津的历史,犹如奔流不息的古老长江,源远流长。那些镌刻和尘封于古城墙上的往事,直到现在,依然还在流传。

三面临水四面筑墙

江津座落在长江南岸。滔滔江水流经其西、北、东三面,江段形成几状,县城就在几字中间,所以这城池又有“几城”之称。

明成化八年(1472年),大兴土木,北面临江以石砌城墙,其余三面以土筑城墙,形成县城初步格局。后来的格局基本在此基础上改建。

江津县城呈椭圆形,东西南北四面皆有城墙环绕。城墙高约6米、厚约3米,用条石砌墙,中填泥土。城墙外有一条壕沟,与城墙平行,宽约4米、深约3米,引溪水灌而入壕,实际上起护城河作用。沿壕大植柳树,壕中之水由东南两处入城,汇入城南小官山一大水塘中,再经大小杨嗣桥、板桥,从北固门注入长江。城中壕水相通,使县城被围困时既无断水之虞,也少有大江涨水被淹之患。

九座城门好不气派

古代县城,大多4座城门,多的6座。江津县城,除按一般规矩开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外,还依县城地势,沿江又增开5座城门。一个县城有9座城门,这属少见,古代京城也不过9座城门。清末《江津乡土志》载有民谣:“綦江城烟多,江津城门多。”说的就是邻县綦江,因与贵北高原毗连,贩烟的商人多;江津城在大江要津之处,城门多。江津城的9座城门分别是:东埠门、南安门、大西门、北固门(又名癸水门)、小西门、临江门、嘉惠门、通泰门、迎恩门。城门上建有城楼,特别是东西南三处城楼最为雄伟壮观。四周城墙上设大炮台8座、小炮台10座。每个炮台上都有两米长的被称为“铁牛儿”的红衣大炮。

江津城门多,可能与古城三面临江有关。古代江河治理差,长江常涨大水,淹至城内,多开城门,便于泄洪,也便于百姓逃生。古代运输全靠船舶,县城三面临江,因码头设城门,多事方便。

古城内外芸芸众生

江津城墙外有四条街道,很是热闹,但都是涨水时拆去,水消后再搭建。除此之外,城墙外没有成街的建筑。

江津城门虽多,但老百姓进城出城都要经过城门岗哨的检查才放行。衙署省事,选几处交通要道的城门白天开、晚上关,只有通泰门在天黑后约两小时才关。至于小西门、临江门、嘉惠门、迎恩门、南安门等,是常闭不开,只遇有大事才开放。

而迎恩门,据说是专门为迎接皇上圣旨或钦差大臣、州府大员而设,只有他们到时才开放。南安门直通石子山。山上有一平坝,明嘉靖初年,知县王贡在此修筑演武厅,操练兵丁,故老百姓称之为武城或武城山。清咸丰三年(1853年),知县陈祖润主持在此墙基上建成石城,作县城之拱卫。

拆除城墙扩建新城

明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举兵,占据重庆后,从南安门处攻打江津县城,楼毁墙破,断壁残垣到处可见。但后来多次进行补缺修缮。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清平任驻屯江津的国民24军第一师副师长兼第二混成旅旅长,他是地下党员。当时的江津县城全是窄街陋巷,低檐矮屋。他统一规划城内的街道,截弯取直,撤除梯坎;发动军民拓宽街面,由三四米扩为七八米,长度约3公里,形成现在江津城街道总体格局;派出工兵修建第一和第二公园,改造修建了大同路;还统一将沿街铺面改为西式,修建体育场,建起了清平巷和清平幼儿园,在大什字修建标准钟楼,为县城增添一处景观。他还创办了大明电灯公司,江津县城居民终于用上了电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27日,迎恩门外顺城街发生火灾,延烧至城门口。以后市民要求拆除通泰门至迎恩门之间这段靠长江的城墙,建成公路,后又建成通泰门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江津破旧的古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