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万寿桥
□ 本报记者 秦杰/文 王加喜/图
璧山区广普镇大石塔村不仅因为笙家湾谢氏民居而出名,其诞生于清代的万寿桥也值得一看。
万寿桥坐落于璧南河之上,两岸茂林修竹,桥下河水碧绿。行走桥上,清风拂面,格外惬意。
“我们夏天就在这桥上歇凉,也没有蚊子叮扰,很舒服。”大石塔村5组村民毛泽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万寿桥赞不绝口。
这座桥呈西北、东南走向,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是璧山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之一。该桥为九孔石平桥,桥长45米,每孔4.7米,桥面宽2.2米,高4.3米,第3和第6桥墩有镇水兽石雕。万寿桥由8个厚重桥墩支撑,桥面铺设有24块大石。
“当年,万寿桥就是为了保障过河人安全而修建。”指着淹没在水中一块若隐若现的条石,璧山区政协原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傅应明介绍,在修建万寿桥以前,这里曾有另一座桥连接起璧山去江津的大路,因其矮而窄,在涨水期,不少过河人因落水溺亡。鉴于此,附近村民集资修新桥,取名万寿桥。除了桥的名字,桥身的一些设计也与美好寓意相关。如桥梁中间有个“金扁担”图案,因扁担在民间表示坚持与坚强,以此寓意桥梁坚固、万古千秋之意。“这座桥历经百年风雨,至今还是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傅应明说。
在东南桥头,临近的石壁上有凿于清道光十二年的万寿桥题记。只见楷书阴刻横题“万寿桥”三字,左侧有落款“壬辰五月上旬书”,整幅面积20余平方米,整体保存较好。据悉,该题记于1989年被列为璧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星霜荏苒,不知多少动人故事发生在万寿桥,等待着后人探寻。
万寿桥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