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有感
“我之所以幸存下来,不是什么福大、命大,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导,靠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靠刚强的斗争意识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这是井冈山女红军、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在《一个革命的幸存者》的回忆自述。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更是一段激情的历史。世界上确实有过这样的一些人,这样一些无私无畏、完全忘我,为了真理、为了正义,可以披肝沥胆、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活得纯粹,活得坚定。细读细品,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崇高伟岸的精神境界,积累到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感悟到焕然一新的人生动力。
以许党报国的“忠诚心”,绽放“风雨多经志弥坚”的信仰之花
“天下至德,莫过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也是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书中,被组织误解但矢志不渝的文弱书生蔡协民为自证清白,边做苦工谋生边与工人接触,开展工运斗争。最终被叛徒出卖的蔡协民,用壮烈的牺牲向党表明了他的忠贞。在和平年代,需要的是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政治之魂,对党做到绝对忠诚,大是大非面前始终旗帜鲜明,在风险考验面前始终毫无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始终立场坚定。常修忠诚爱党之心、常补精神之“钙”,一心爱党为党,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品质,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以改天换地的“拼搏心”,绽放“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奉献之花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最该展现的基本素养,也是共产党人的担当本色。书中,在井冈山会剿中与敌殊死搏斗的革命家属毛大嫂,在攻打厦门盐务查验关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总指挥曾炎,在1935年春的突围战争中阻击敌人而英勇牺牲的赖金标……他们是历史中伟大的革命者。今日之安逸,全是先辈以血肉铸成。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英雄的光芒不会被历史湮没。享受当下盛世繁华的我们,应当传承革命精神,甘于无私奉献,彰显“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概。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将之化作履职尽责的动力,坚持将“韧”字贯穿始终,用“干”字打头冲锋,拿出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在破解难题中激发无私奉献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以百折不挠的“赤子心”,绽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之花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书中,1929年湘赣两省敌人趁红军主力部队正在湘南外线作战之机,以四个团的兵力东西夹击,企图一举荡平井冈山根据地,而黄洋界是通往井冈山的必经之地,守住黄洋界,就能阻挡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当时井冈山上粮食和物资匮乏,且红军人数不足两个连,但却成功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黄洋界保卫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依靠勇敢和智慧一直奋斗在战场,只为保家卫国,赢得胜利。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将担当尽责,一言一行烙印奋斗的痕迹、一点一滴凝聚为民的情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不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必须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发展的眼光、解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以奋斗者的姿态,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唯有敢想敢干的奋斗者,才能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滚烫的人生。
以处变不惊的“革命心”,绽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政之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书中,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曾志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因为斗争形势紧张,她把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寄养在当地一户姓石的老乡家里,直到1951年几经周折才找到了这个已经叫做“石来发”的孩子。作为母亲,曾志对石来发满怀愧疚,但她仍没有将石来发留在身边,而是让他返回井冈山,叮嘱他秉承革命遗志、造福井冈人民。按照她的嘱咐,石来发回到井冈山从事护林员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尽管曾志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她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后人谋取一官半职。对子女的“不近人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操守的革命气节。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应对未知的风险、困难和挑战,我们党员干部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紧绷思想之弦,规范“朋友圈”, 抵制“糖衣炮弹”,时刻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无论走多远,都莫忘来路,永葆清正廉洁本色,以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和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
(作者系璧山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