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07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红岩村的文体活动 大渡口石斧 幽深秀丽的巫峡 荷花翠鸟 小暑黄鳝赛人参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大渡口石斧
□ 作者 雷平

马王场遗址在跃进街道马王场及桃花溪流域两岸,地处大渡口半岛后缘,南有长江,是一处非常适宜远古人类生活的区域。1983年5月,重庆市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集中力量对马王场建筑工地进行发掘采集,得到一批尖状器、砍砸器、刮石器、石核和标志性工具“石斧”在内的旧石器时代遗物600余件。依据石制品进行地层分析,得出结论:该遗址年代属旧石器时代偏晚期,这些石器可以代表中国南方旧石器晚期石器工业的生产状况。

受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内科技水平,学者们只能谨慎地将重庆主城区首次发现的这枚石斧,认定为5万—2万年前的物件。2013年,这枚石斧被送到澳大利亚,用当时国际上最权威、最精确的土壤年代检测法分析,得出马王场旧石器遗址的实际年代在大约100万—80万年以前。这说明,土著人早在100万—80万年前就在重庆主城区这块地方打造家园。这枚石斧把重庆主城古人类历史提前了80万—100万年。

这枚石斧长19.8厘米、宽12.74厘米、厚约5.8厘米,为双面打制器、身材矮胖、尖部呈舌状、双斜形刃,可砍砸可挖掘。现为大渡口区博物馆“镇馆之宝”。

就在这枚石斧抖净身上土尘、从泥堆里走出来后29年的一个下午,中科院古人类研究的权威专家,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黄万波、所长魏光飚,研究员贺存定和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在对大渡口长江沿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石盘村蔬菜地剖面散落着大量砾石。他们踱着步,目光随着那些大小破损的石头移动。突然,黄万波和贺存定停下脚步,目不转睛盯着一块土里露出半截的石头。

“那好像是石斧!”两人十分兴奋,贺存定上前把它从土里取出。这块石头长约17.8厘米,上宽约12.3厘米,厚五六厘米,露在泥土外面的部分,像半个梨子,一端略尖,一端略圆。上面留有人工痕迹,就是石斧!黄万波拿着石头观看,他认为,这可能是距今10万年到5万年前的人类工具,那个年代是研究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段,却少有化石佐证。一行人把石斧带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经测定,是距今8万年前的宝贝,被称为“智人石斧”。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限制,制造石器一般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或熟悉的岩石场拣石块。古人类打制石器主要有4种方法:锤击法,用冲击力量制造工具的刃面,或一手拿石头,打击另一手拿着的石材制造工具刃面;砸击法,用石锤砸击纵放的石材脱下石片,产生刃面;碰砧法,地上放块石头作石砧,手握石料,突然松手落击石砧,产生刃面;间接击法,将硬质的角、骨头、木头等材料的楔子放在石料缝上,使石头锤打楔子,力量间接作用于石料,剥落石片成刃。打制出来的石器工具可分为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和球状器。打制石器的材料主要有燧石、玛瑙、石英岩、石英砂岩、角岩及各种硅质岩等。

大渡口区发现的这两枚石斧,主要用于砍砸或挖掘。石器时代人们用石斧砍伐地面的林灌木草和地里的树根,也可用来翻土,是原始农业开垦耕地的重要手握工具。石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标本,填补了重庆主城区旧石器考古空白,对研究文化交流、人群迁徙、环境适应等具有重要价值。

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曾找人在实验室用8万年前智人的手法打造石斧,熟练工都要10多分钟,而且生产的产品还不如大渡口捡回来的那件“智人石斧”精美好用。说明当时制造者的智力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就像现在的高级技师一样。”

上世纪40年代,非洲、欧洲相继发现石斧。当时西方学者提出“莫氏线”理论,认为欧、非人智力发达,同一时期东亚人智力低下。重庆主城区两次发现石斧,否定了“远古东亚人比欧非人智力低”的论断。

(作者系原市文化委副主任)

由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并展出的石斧 作者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