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又称大峡,西起巫山的大宁河口,东止湖北巴东的官渡口,绵延不断四十公里,由两段峡谷组成。西段叫金盔银甲峡,东段叫铁棺峡。
金盔银甲峡是横石溪附近的一段小峡谷。这里江边的陡崖绝壁是由层次很薄、褶皱很厉害的石灰岩组成。在垂直的岩壁上,这种灰白色的像人字形的弯曲褶皱,从外表看来很像古代武士身披的银甲;在它的上面是浑圆形的石灰岩山顶,表面被含有氧化铁的地下水染成黄褐色,看起来像古代武士头上的金盔,故把这段峡谷叫金盔银甲峡。所谓铁棺峡,则因长江北岸崖壁裂缝中放有黑色悬棺而得名。
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舟行其间,一会儿大山横前,好像无法前进,一会儿峰回水转,又是一脉相通,实有“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情景。
“放舟下巫峰,心在十二峰。”这句诗道出了路过巫峡的人对十二峰的向往心情。
从巫山城乘船东下,就可以全览十二峰的胜景。船到跳石,可以遥望到北岸横石溪西侧的登龙峰,五峰攒簇,层叠而起,形势蜿蜒,好像长龙腾空,异常壮观。下行至横石溪向北岸望去,在逶迤的群峰之中,一峰突兀,好像一头昂首的雄狮,峰足有泉,常年不竭,因名圣泉峰;当夕阳西照时,遍山映红,唯独“雄狮”胸前呈现白色(因含钙质的泉水黏附而成),因又被称为“狮子挂银牌”。往下至百步梯,北岸有3个秀丽的山峰,层叠插天,清晨常有彩云萦绕,时散时聚,变化无常,因名朝云峰。再往下就到了神女峰下的青石洞,这里重崖叠嶂,群峰峥嵘,是游览十二峰最好的地方。
巫山十二峰,北岸六峰,沿江排列,放舟江中可以一览无余。江南六峰,能见者只有聚鹤、翠屏、飞凤三峰。净坛、起云、上升三峰,须由青石溪上溯30里至兰厂才能看到。故陆游在《三峡歌》中写道:“十二巫山见九峰”;李一鳌在《巫山记》中写道:“六峰连袂于江北,三峰聚首于水南,共得九峰焉。更隐三山,隔山之表,深崟难探”。
美丽的巫山十二峰每个峰都有一段故事,其中尤以神女峰的传说最为动人。据《墉城集仙录》说:神女峰是西天王母的幼女瑶姬的化身。瑶姬聪明伶俐,性格十分刚强。王母命她管理瑶池,她过不惯天宫那种刻板沉寂的生活,受不了天庭那种神权条例的约束,非常羡慕人间的劳动和生活。于是,她经常悄悄地邀约姊妹12人来到人间游玩。一次,她们来到万壑千岩的巫山,正好遇上夏禹率领劳动人民在这里开峡疏水。瑶姬心里很是激动,就和众姊妹一道,帮助大禹勘测地形,开凿河道,引排积水。水患消除以后,十二天女又见巫峡航道复杂,过往船只常被暗礁撞翻,于是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为行船导航,为农夫保丰收,为打柴人驱虎豹,为病人种灵芝。日久天长,十二天女的身躯化成了十二座突兀的山峰,其中以瑶姬化作的神女峰最为奇丽拔俗,其余诸峰簇拥着神女峰伫立在巫峡两岸。这种富有人民性的“神女导航”的传说,反映了三峡人民渴望征服险滩、战胜恶水,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十二峰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不是什么天女的化身,而是构成十二峰的石灰岩,被河流垂直侵蚀和岩层崩塌垮落,逐渐演变的结果。
出巫峡东口,就进入香溪宽谷。香溪宽谷两侧地形与岩层性质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极目四望,岗峦起伏,沟壑纵横,这是大自然之力在三峡地段雕琢的又一幅图案。多年来,劳动人民因地制宜,根据这种地形特点,开垦出了围绕山岗的层层农田。这里是三峡地段的主要农耕地带,巴东、秭归县城分别位于宽谷两端,是鄂西山区的物资集散地。
香溪宽谷,河谷开朗,江面宽展,在官渡口至西瀼河口之间,江面宽度约八百米。泄滩,是香溪宽谷中著名的中水位急滩。滩的北岸,有山溪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在溪口淤成的巨大碛坝——令箭碛;在南岸有硬岩层横过江心,形成蓑衣石石梁和潜伏暗礁三劈剑,石梁、碛坝束窄河床;滩的下游,明暗礁石,密布零乱,激起湍流泡漩,造成著名险滩——泄滩。1949年后,经过多次整治,滩势已大为减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凭吊王昭君的诗句。王昭君的故乡就在香溪上游九十里兴山城西北的明妃村。香溪是长江的支流,在兵书宝剑峡的西口香溪镇注入长江。香溪流经山区,水从石灰岩的裂缝、洞穴中经过沉淀后流出,含泥砂甚少,冬春之时,碧绿澄清,与江水相汇,清浊分明,相映成趣。根据历史记载,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与汉室和亲,元帝以昭君出嫁单于。昭君的家乡则传说,当昭君出塞前回家省亲,乘船经过香溪时,在溪中洗脸,无意间将项上珍珠落在溪流里,从此,香溪之水碧绿澄清,常年含有香气,故叫香溪。
其实,所谓香溪之水具有香气,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这里山川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昭君出塞和亲是为了增进民族友好,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所以,董必武为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碑题词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长江三峡》编写组)
神女石(资料图片) 彭世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