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美美保坪村
置身于好似水彩画一般的雨后保坪村,满眼都是清新、明丽,宛如进入了一个偌大的美丽庄园。一弯弯稻田、一片片沉甸甸的高粱,风车、草坪、悬崖酒店,还有那雪白的圣托里尼异域风情建筑,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过去被称之为“荒村”“空村”的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
微风轻拂,绿树摇曳,有几只白鹤从湖水边掠过。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保坪村。多年前,我陪同一朋友走亲戚来过。当年我所见到的是同南方大多普通农村一样的村落,矮矮的泥土墙、一色的小青瓦,几条窄窄的机耕道,把村子划为几大块。那次基本上没有见到年轻人,据朋友说大多到江浙一带打工去了。村头大院的墙根下,坐着几个抽叶子烟的老人,他们的神情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无精打采。我第一次来到保坪村是因为朋友的姨父和同村的村民为地界边一棵皂角树的归属,发生了争吵。
几年前,我听说保坪村作为江津区乡村示范发展的试验村,在振兴乡村上已经走在了全国乡村建设的前列,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朋友多次约我再去看看,只是那些年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无法遂愿。
直到2022年4月我回到了江津,保坪村党委书记代小月邀请我为保坪村撰写村歌歌词,我才有了机会。那天,她带着我走遍了网上盛传的保坪村打卡地。
印象最深的是“紫藤隧道”,那是很多游客必去的地方。在一条高约十来米、长为两公里的花的隧道里,阳光斑驳。紫藤花从穹顶往两旁漫无边际地倾泻下来,使每一个游人都被紫藤花环绕着。那花的颜色有浅紫、淡红和雪白,层层渲染,盛开得热烈而奔放,每一朵都像挂着一个小铃铛,似乎让紫藤隧道在花开的声音里喧闹着。
如果说紫藤隧道是保坪村立体的花的世界,那么被赋予民间传说的雨仙农谷,则是一幅保坪村现代农业的设计美图了。在大片的庄稼地、缤纷的果树林外,有几十亩玫瑰花田、蓝莓基地;延绵8公里的月季,有万千朵鲜花次第绽放。荷塘、竹篷船,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还可以垂钓、采摘。集观光、体验、餐饮和民宿为一体的保坪村,成了江津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保坪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早已名声在外。这次,我是陪着一位重庆著名作家再次来到保坪村。
刚好是星期天,保坪村党委副书记古伟在值班,他陪着我们参观了陈列村史的乡情馆、做直播带货的时光驿站,充分感受到了厚重故土与现代人文在这里交汇。作家朋友擅长于纪实文学创作,他忽然提出一个问题:农村常存在一些因为发展带来的纠纷、矛盾等,那么保坪村是怎样解决的呢?古伟就把我们带到一个镌刻有“议事亭”字样的大的矩形亭子前。那上面有一副“何处得安闲请到院庭来,哪儿能讲理可来廊壩中”的对联。
他对我们说,村子里实行院长制管理模式。我初听吃惊不小,其实这才是“院长”一词最初的本意,指的是群居居民最小的单位负责人,就像城里小区一栋楼的楼长。在网格的基础上,由民主选举出来的村民大院院长,进行院子微管理,缩短群众自治的半径,做到小事不出院落,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保坪村这种管理方法推行以来,邻里很多矛盾都在和风细雨中得到了解决。古书记举了一个例子,说村里有一五保户老人去世后,有人建议把他持有的村里土地流转收入收回村上,可发现老人身前有一个侄儿长期在照顾他。经院长组织村民代表在“议事亭”商议,最终都同意了由老人的侄儿继承。
在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保坪村漫步,不知怎地,我看到的不只是保坪村以花椒产业为主,带活了一方经济,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回到了村里,在企业创业基地、现代农业园、食品特色产业园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有不菲收入的欣然;也感受到了那种邻里和谐相处、乡风淳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