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春联红
“百节岁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挂红灯笼,辞旧迎新。红红的春联,透着红红的喜庆。那一抹抹红色,绽放在千家万户的门前,翰墨生香,好不喜庆。
春联是春节的灵魂。一副春联从构思、书写到粘贴,标准极高。它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与思想的寄托,也包含了吉祥如意、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等美好寓意。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境相承,且往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和谐美好。一副副春联,渲染着祥瑞喜庆的新春氛围,也传承着中华根脉里浓郁的文化气息。
写春联,内容多有讲究。一副春联,既要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要与家庭的氛围和期盼相契合。村里,二爷写得一手好字,又德高望重,每年慕名请他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村里乡邻自不必说,还有镇上的、县里的。二爷往往以楷书、隶书入联,联联应景、应时、应人;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更蕴含着他的匠心独运。家家户户根据喜好书写、挑选春联,就图个喜庆、舒心、热闹。
三叔家在村子中心,十字路临北,大门口贴“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大门外,开着一间小卖部,二爷写的春联是,“财源广进通四海,生意兴隆达三江。”镇上有一家养殖场,二爷则写了:“牛羊满圈迎岁丰,粮草盈仓庆吉时。”来人作揖道谢。
村里的媳妇拿着裁好的红纸来了,顺便带了他老人家爱喝的茶叶。二爷笔走龙蛇,不假思索写道:“丰衣足食天天好,饭熟菜香日日鲜”。横批:美味佳肴。还有“三星拱照平安宅,五福齐临康乐家”“金龙腾飞送冬去,银蛇曼舞迎春来”……写好的春联摆满了一院子,等待着墨汁干透。真是满院生香,春色如许。
贴春联,更有讲究。上下联可不能贴反了,绝大多数春联以“上仄下平”为主。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就是仄声,也就是对应现代汉语的三、四声;“门”字则读平声,也就是一、二声。
有时候也按习惯用语或者先后顺序来参考区分。再者,面对大门,“右”为尊,贴上联,左边则贴下联。春联位置要贴得高度适中,门框的两侧,上下联要保持平齐。同时,横批要贴在门框上方的正中央,与上下联相互呼应。还有,短窄的“春条”贴在院门外;正方菱形的“斗斤”贴在家具上,惹人欢喜。
春联的粘贴自然也有讲究。奶奶早早打好了面粉浆糊,我和妹妹缓缓展开春联后,父亲把浆糊一点点均匀地涂抹在背面边缘和中间部分,再将春联慢慢平整地贴在门框上,用干净的扫帚轻轻扫平。爷爷是“总指挥”,站在不远处指点着春联的“高低、斜正”,一丝不苟,那认真的态度是对新年的敬重,更是迎接新年的好运。
“门迎百福,合家欢乐长富贵;户纳千祥,满堂和顺永平安。”横批:“瑞气盈门”。二爷写的隶书端庄大气,苍劲有力。爷爷捋着山羊胡子默念着、欣赏着,嘴角上扬,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止不住赞叹:“好、好!”
春节期间,亲戚上门来拜望,或往来行人路过,任谁都能看得见大门上贴的春联,更要驻足欣赏,有的还会点评。所以说,春联是一家人的“门面”,里面大有学问,彰显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千门迎喜庆,万户贴春联;墨凝吉祥意,联吟幸福年。一幅幅红红的春联,饱蘸着浓情和希冀纵笔挥毫,一点一划浸染着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一撇一捺跃动着唐诗宋词的韵律。那一抹抹鲜艳的红,始终是中华民族喜庆与祝福的象征,年年绽放,年年喜庆,年年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