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皮影新生
清晨,巫山十二峰的晨雾还未散去,巫山博物馆已沐浴在朝阳中。馆内珍藏的大溪遗址青铜器上,古老的纹饰在阳光下闪烁,与五楼皮影戏台上的剪影遥相呼应,仿佛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对话。三峡皮影粗犷的线条中,依稀可见青铜器纹饰的神韵;影人关节处细线牵连的韵律,恰似长江纤夫在岩壁上留下的印记。
“央视元宵晚会展示的皮影戏道具就是我赶制完成的。”巫山三峡皮影非遗传承人何仕红自豪地说道。江畔,他正用树枝在沙地上勾勒皮影轮廓。这位从十四岁开始学艺的老艺人,指尖布满常年操纵竹签留下的茧痕。他珍藏的百年皮影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裂纹中沉淀着数代人传唱的《杨家将》《封神榜》。“师父说,皮影的魂在巫山的云雾里。”老人的话语随着江风飘散在浪花中。
进入新世纪,这门古老艺术曾面临严峻挑战。最困难时,巫山能完整表演皮影戏的班子仅剩三个。何仕红记得那个寒冷的除夕:戏班在风雪中搭起幕布,台下却只有寥寥几位老人。那时,电子游戏厅的霓虹映照着皮影幕布,仿佛在诉说传统文化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何仕红将LED灯带融入传统皮影时,老艺人们惊喜地发现,现代科技与古老艺术竟能如此和谐相融。改编版《长生草》将杨家将的故事与三峡移民的乡愁相结合,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生。在元宵晚会的舞台上,这些创新皮影收获了数百万观众的喜爱。
如今,在巫山博物馆的文创展区,皮影艺术正以全新方式延续。3D打印的影人摆件、扫码可听的方言唱段、VR皮影体验,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我们要让古树发新枝。”巫山博物馆馆长这样形容他们的创新理念。
夜幕降临,何仕红常来到江边。全息皮影秀在崖壁上投射出百米高的影人轮廓。老人取出祖传皮影,月光下,羊皮影人与山壁上的光影完美重叠。此刻,青铜器的纹饰、羊皮的剪影、数字的光波,都在诉说着同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巫山的云雾依旧缭绕,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已不再迷茫。当年轻学徒用直播展示皮影制作时,何仕红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希望。那些铸造青铜器的手,制作皮影的手,操作智能设备的手,终将在文明的长河中紧紧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