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漫卷家国情
四月芳菲,书香满城。今年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节日,意在激励人们感受阅读乐趣,尊重知识、致敬文明。于我家而言,这天不只是纪念日,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家庭文化盛宴。
这一传统,要从我在部队的经历说起。每年“世界读书日”,我所在的部队都会举办“读书节”活动。营区内,关于读书的标语随处可见,网上设置有读书专栏,军营广播开办有读书专题。官兵们踊跃参与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评选“最美读书之星”。
那些年,我看到战友们紧张训练之余捧书阅读,眼神专注而明亮。书籍成为他们精神的驿站,陪伴他们度过枯燥的军营生活,也激励他们在强军路上奋勇争先。在馥郁的书香里,大家读的是文字,亦是对使命的担当,对家国的忠诚,因为浅浅的文字间,藏着热血男儿守护山河的赤诚之心。
践行是最好的传承。那年,我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也将军营的阅读传统带回了家。儿女们平时忙于功课,虽说喜欢读书,但对“世界读书日”认识不深。于是,我和妻子商定,每年4月23日,全家要像过年一样郑重对待。
送孩子上学路上,我会讲“世界读书日”的由来,分享“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牛角挂书”等典故。晚饭后,全家共同整理书架、修补破损书籍。年幼的儿子对色彩斑斓的绘本兴趣浓厚,我们一起修补过折角的《猜猜我有多爱你》,过程中我给他讲大兔子和小兔子的深情,他听得着迷,对亲情有了懵懂认知。上中学的女儿阅读品味提升,开始研读经典文学名著。我们帮她重新包好稍有磨损的《巴黎圣母院》书皮,包书时探讨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反差,女儿眼中满是对人性复杂的思索。儿子负责给书柜贴标签,像“有趣童话”“可爱动物故事”这类,方便自己找书;女儿则把心爱的《平凡的世界》放在显眼处,便于随时翻阅。
而今,阅读已融入我家日常生活。周末午后,客厅常现这样的画面:妻子沉浸在《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里;儿子坐在沙发上,痴迷于《不一样的卡梅拉》中,被小鸡卡梅拉的冒险逗得咯咯笑;女儿认真研读《论语译注》,边读边在本子上记录感悟,轻声诵读经典语句;我则重温《亮剑》,回顾那段热血的革命岁月。书页翻动声交织,奏响最美的家庭乐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对此我深表认同。阅读不仅能提高成绩,更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去年,女儿凭借《我家的图书馆》一文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文中洋溢着对家中浓厚阅读氛围的热爱。儿子虽小,通过阅读绘本,语言表达和想象力都得到很好锻炼,常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书中奇妙世界。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准备带孩子“打卡”古籍书店,体验线装书制作,使他们领会“敬惜字纸”的传统。妻子还提议设立“家庭阅读基金”,每月购置新书。我们期望借此让孩子深入了解书籍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
书承军旅凌云志,墨润庭院岁月暖。当书香浸润家庭,便是对家国情怀最温柔的注解。从军营里的铁血丹心,到家宅中的静好时光,一本本书籍串联起不同时空的记忆。愿这份由阅读编织的家国情,如同春日里的繁花,在更多家庭绽放,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