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万灵
提及古镇,总会让人不由得浮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这种感觉似乎只有江南才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重庆也有这样一座充满江南烟雨风情的古镇——万灵古镇。它坐落于荣昌区东部郊外,当地人曾以“路孔古镇”相称。
据记载,“路孔”一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时,一位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至濑溪河一带,发现此地奇山异水、林密草深、游鱼戏水,一派祥瑞,适于修身养性,便决定在此建寺修行。他见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遂命小和尚向孔中注入糠壳试验。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人们将此地称作“六孔河”。因川南一带“六”与“路”同音,后渐被称为“路孔河”,路孔镇也因此得名。后经历史学者考证,此万灵寺的建造可追溯至东晋咸和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为还原历史,路孔镇更名为“万灵古镇”,取“召万灵之祐,锡九流之福”之意。
乘车前往荣昌时,恰逢阴雨天气,淅淅沥沥的雨丝打在车窗上,窗外天空阴沉。本以为天公不作美,会影响游兴,但步入古镇小巷后,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惊喜。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长满青苔的斑驳墙壁,古色古香的石板桥,盘根错节的古树,与烟雨朦胧的天空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水墨长卷。不禁感慨,这座古镇有渝西“乌镇”、荣昌“周庄”之名,其风韵与文化底蕴令人深深着迷。
沿着与濑溪河并行的青石板路漫步,更能体会古镇依山就势的布局。木制门店紧贴石板路蜿蜒而下,虽层层叠叠,却爬坡上坎不觉费力,让人得以从容感受小巷的烟火气息。
古镇的古典雅韵,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建筑,更在于这里延续的传统生活风貌。雕花的木窗下,茶馆、食店林立,老人斜倚门框,岁月的痕迹镌刻在檐额、窗栏与小商铺中。小镇居民仿佛依然沉浸在古老的节奏里,步履悠然,耳畔是鸟鸣蝉嘶、风吹叶摇、雨打屋檐,还有街巷中石板的“踢踏”声与游人的谈笑,声声入耳。
老街上还能看到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所建的尔雅书院,以及清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修建的湖广会馆。据老一辈讲述,明末清初战乱频仍,万灵古镇人口锐减,清廷推行移民政策,大量湖广、贵州、江西等地移民迁入,聚族而居。为联络乡谊,他们集资修建会馆,供奉大禹王,故民间又称“禹王宫”。
来到万灵古镇的核心区域大荣寨,高耸的狮子门映入眼帘。作为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寨门,其厚实的门板与粗壮的门杠见证了古镇的坚固与沧桑。从狮子门拐出,便至濑溪河边。此河发源于大足天台山,属长江支流,曾是古代大足、荣昌通江出海的重要通道。河上的大荣桥横跨东西两岸,历经百年风雨仍完好如初。灰白的桥身与碧水相映,宛如天空之境。河对岸的金色大佛原建于晋朝,曾与乐山大佛、大足石刻齐名。下游的水车、水闸与河滩形成的“白银滩”,成为游人观景休憩的好去处。
独自走在万灵古镇的石板路上,感受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砖石堆砌的建筑、代代相传的故事,积淀成小镇的文脉。黄葛树扎根砖墙缝隙,为古镇百姓遮阳挡雨,仿佛时光的见证者。每年落叶生叶,仿佛在诉说古镇的繁荣与变迁。夏布、折扇、陶器、麻糖、糍粑、油炸白鲹……这些承载记忆的物事,寄托着人们淡淡的乡愁。
有人说,每一次来到万灵古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恰如人生。古老的记忆暗藏无数谜团,等待人们去探寻、去发现。我不禁期待,下一次再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