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仰望星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亲历者的真实讲述,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插队七年的青春岁月。不同阶段重读此书,总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与奋进力量。
初读此书,是在大学期间班级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时。当许多同学纷纷选择工具类书籍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深知,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
书中提到,青年习近平是同期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却也是坚持插队时间最长的一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没有被现实击垮,反而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坚定了对党、对人民事业的信仰。
那年暑假,我有幸参加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赴井冈山参加现场教学。在那里,我聆听革命先烈的奋斗故事,踏上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真切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从革命后代讲述中,我聆听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我触摸到战争年代医疗条件的极端艰难。正是这次“井冈行”,让我深刻领悟了“信仰”的力量。“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段经历也激励我在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再读此书,是在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之时。第一次从校园走向乡镇岗位,面对陌生的基层环境与复杂的民生事务,心中难免忐忑。于是我又翻开这本书,试图从中寻找方向与力量。
书中记录,青年习近平在资源匮乏的小山村带领群众打坝造田、挖井取水、办缝纫社、建铁业社……用一件件实事改变了村庄面貌,温暖了百姓心田。受此启发,我在担任驻村干部期间,坚持深入走访全村,全面了解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情况,协助村“两委”制定发展规划;定期探访困难群众,积极为他们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帮扶,并着力协调解决村民间的矛盾纠纷。经过努力,所在村从“后进村”逐步转变为“先进村”。
如今,我进入政协工作,面对全新的履职领域,更觉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再次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格外关注青年习近平的学习精神。书中多次提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始终把读书学习作为精神追求——白天劳作、夜晚读书,即便煤油烟熏得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灰,也从未间断。村民王宪平回忆,当年帮着搬行李时,发现两个箱子格外沉,后来才知道里面装满了书。青年习近平“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执着,更是令人动容。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深深感染了我。在新岗位上,我开始系统学习政策法规、调研方法和协商议政技巧,努力提升自身履职能力。
合上书页,青年习近平在黄土高原上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从插队知青到人民领袖,他的人生轨迹深刻启示我们: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在基层沃土中汲取养分,在持续学习中锤炼本领,才能真正做到“扎根泥土,仰望星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温暖的回忆,更是前行的动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