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扎根泥土,仰望星空 守护战鹰之魂的岁月深情 图片 爷爷的荔枝酒 芸草:千年书香魂 豆汤煮夏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守护战鹰之魂的岁月深情

□ 作者 李晓

晨雾未散,香樟树的婆娑枝叶间,一座中俄双语铭刻的汉白玉墓碑泛着温润的光泽,前方半身铜像被晨阳镀上一层金边。这里是万州西山公园——一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绿肺”,更是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71岁的魏映祥手持棉布,正仔细擦拭着墓碑与铜像。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48年。48年风雨无阻,从母亲谭忠惠手中接过守墓的接力棒,到如今带着孙辈讲述英雄故事,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一位异国英雄的长眠之地。

墓碑的主人,是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利·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1939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这位36岁的苏联空军少校率领重型轰炸机编队跨越万里,来到中国。他不仅为中国空军传授飞行技术,更亲自驾机投身战场——在成都太平寺机场,他手把手教中国飞行员驾驶战机;在武汉上空,他率队突袭日军机场,重创敌机数十架。

1939年10月14日,返航途中,库里申科的战机遭日军炮火拦截,他胸部与左肩中弹,一侧发动机被击毁。为避免战机坠入城区伤及百姓,他放弃跳伞机会,选择在长江江面迫降。江水翻涌,英雄的身影消失在波涛中。得知消息后,万县(今万州区)群众自发沿江搜寻20多天,终于在猫儿沱礁石缝中寻得遗体。按当地风俗,万县人将他安葬于太白岩下白岩书院旁,建起小型墓园。1958年,为让英雄安息于更宁静的所在,万县人民将墓地迁至西山公园,并举行隆重迁葬仪式。库里申科的妻子塔玛拉与女儿英娜跨越重洋来到万县,捧来一抔故乡的土洒在墓前——万县人民的深情,让异国的亲人泪落不止。

“他是为我们中国人民牺牲的,老家不在这里,我们不要忘了他。”1977年,谭忠惠即将退休时,将守墓的接力棒交给24岁的儿子魏映祥。那时的魏映祥刚从乡下返城,一心想“干番大事业”,对母亲口中“守墓”二字满是疑惑。直到那个暴雨夜,他跟着浑身湿透的父母冲进公园,看着他们在折断的黄葛树枝丫前小心翼翼清理;直到童年时母亲哼唱的《喀秋莎》在耳畔回响;直到母亲说“他在我们这儿会孤单”……他终于读懂,所谓守护,是对英雄的告慰,是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

这一守,便是48年。魏映祥从学徒工成长为高级园林工程师,从普通职工到万州园林绿化管理处副主任,岗位在变,初心未改。他带着家人清明送粽、中秋献月、春节摆宴,让英雄“尝”尽人间烟火;他在墓周种下香樟,如今树冠如盖,为墓园添了几分庄重;他考入成都园林学校进修,用专业知识让西山公园焕发新颜——1993年,公园被国际山茶花协会评为“国际杰出茶花园”;万州滨江路的浓荫、白岩路的街景,也浸透着他的心血。

英雄从未被遗忘。1989年,库里申科之女英娜带着外孙女别列谢多娃回到万州,站在修复一新的墓碑前泣不成声:“俄语中有句话——‘谁也不会忘记’,万县人民做到了。”2010年,魏映祥通过央视《等着我》与别列谢多娃视频连线,他抚摸着墓碑说:“请放心,我们一直守着您的外公!”屏幕两端,中俄三代人的眼泪,串起了跨越时空的情谊。2014年,中国政府将库里申科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这位异国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丰碑上。

2018年,91岁的谭忠惠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反复叮嘱:“世世代代都要对得起烈士。”她没能再看一眼墓园,却在魏映祥的搀扶下,用轮椅触到了那方熟悉的汉白玉——那是她与英雄的最后告别。如今,退休后的魏映祥依然每天早早出门,步行去公园。在墓园,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修枝、擦灰、扫尘,围着墓园和铜像转上几圈。

万州人民对库里申科的感情,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息。一群群学生、年轻父母和老战士来到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听魏映祥一遍遍讲英雄的故事,把珍爱和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里。

“江水滔滔,青山依旧。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英雄的英魂,更是人类共同的和平梦想。”站在晨光里,魏映祥望着长江穿城而过的壮阔景象,轻声道。

从1958年到2025年,从谭忠惠到魏映祥,从48年到67载,这座城市的守护,从未间断;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历久弥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