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谷夏日影像
夏日炎炎,谈及避暑地,重庆人总会想起万盛黑山谷。记忆中勾勒出一幅模糊的轮廓:许多年前,曾到谷底寻溪水、抓螃蟹。夜宿谷中时,两岸暗绿的高山层叠相连,如巨幅水墨画屏风,将山谷与外界悄然隔绝。那时需努力抬头仰望,方能望见一轮皎白的月亮悬于天际,清冷的光晕漫洒,自有一番遗世独立的幽寂之美。
车行至黑山镇南门村时,车载音响恰好播放着:“整个夏天想和你环游世界,山路蜿蜒就像是爱的冒险。”流行旋律与出游心境竟如此契合,连空气都染上了几分轻快。景区内游客众多,在意料之中,也合情合理——既是清凉夏日的召唤,更是5A级景区魅力的印证。
南门湖畔,一方巨石上“黑山谷”三字苍劲醒目。想到景区内峻岭、峰林、幽峡、峭壁、飞瀑、溶洞、碧水、浮桥的多样景致,脚步不自觉加快。南门有索道,可快速下谷。我却贪念森林的神秘,选择徒步而行。山间青石板路被鞋跟叩出清脆的回响,惊喜地发现沿途泉眼遍布,珠串垂落如帘,嘀嗒声似天然背景音乐,伴人徐行;空气中弥漫着泉水与青草的清香,深吸一口,顿觉神清气爽。
山路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时而宽阔、时而狭窄,蜿蜒向下延伸。极目远眺,前方似有一片朦胧亮光。待走近细看,一道飞瀑突然跃入视野——正是著名的飞鱼瀑布。远山环抱,轻烟缭绕,瀑布形似巨鱼腾跃,如九天银河倾泻而下,水流绵长不绝,气势雄浑磅礴;谷中雾气氤氲,更添几分奇幻。而谷中最妙的风景,当数险窄幽深的鲤鱼河十里峡谷。传说因盛产野生鲤鱼得名,又有说法称月光下河床波光粼粼,宛如鲤鱼鳞片。V型峡口宽处二三十米,最窄处不足两米,一侧手可触重庆的山岩,另一侧竟可摸到贵州的土地。头顶悬崖绿意森然,探险趣味十足,游人纷纷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时,当地山民唱起黑山原生态苗族山歌,高亢的旋律、风趣的唱词引得众人击掌喝彩,好不热闹。
走过“灯儿晃桥”时,游客们的欢笑声几乎要盖过流水声。这座由木头连成的浮桥在河面轻晃,有调皮的青年故意拉住护绳摇晃,惹得前面的姑娘尖叫着手脚并用地“扑腾”,倒让旁观者忍俊不禁。姑娘惊慌时,身旁的男生总会顺势展现“护花”本色,温柔搀扶。有人打趣给桥取了新名——“爱情桥”。
黑山谷虽已是热门旅游地,却因未受工业污染侵蚀、少有人为破坏,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自然本真。在落差1200米、绵延13公里的峡谷里,微风轻拂、山泉滋养、日月映照,茂密的绿萝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野花野果次第绽放,粉的娇、紫的艳,煞是可爱;偶有一两尾鱼儿悠游,一两只猴子穿行,行人恍若置身仙境。同行的朋友轻声感慨:“就是人多了些。”我却偏爱这份热闹——风景再美,若无人欣赏、无人分享、无人用镜头记录,终究少了份鲜活的温度。更何况,管理部门与当地村民正盼着游客到来,住民宿、品美食,带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黑山谷的特产多,当地农夫憨厚地笑着叫卖方竹笋,反复叮嘱:“记得漂水切块,好吃得很!”原来黑山种植着上千亩方竹笋,笋形四四方方,肉质丰厚细嫩、多汁鲜甜,与黑山老腊肉同炒堪称一绝。《本草纲目》载,竹笋“味甘、微寒、无毒”,有清热化痰、利胃润肠之效,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珍馐。
行至北门,寻得一间民宿。取出钟爱的涂山清溪窑杯,泡上一杯本土红茶——茶叶外形匀整乌润,茶汤墨赤交融。夏日森林里,万物蓬勃生长,蝉鸣此起彼伏,轻啜一口茶,恰似握住了季节更迭的密码,静中生凉,顺时养性。发朋友圈晒图,立刻有友人留言:“偷得浮生半日闲。”黑山谷草木吸纳天地灵气,化作舌尖回甘,平凡日子也因这份美好有了仪式感。
此时的黑山影像里,还缀着许多灵动的注脚:高山玉米成熟,甜香诱人;猕猴桃在细雨中努力生长;农家屋舍错落分布于山林间,宛如自然生长的画卷;飞行小镇上,勇士们正跃跃欲试挑战极限;南天门吹来山巅的清风,龙鳞石海传来游客的欢歌……这一切,不负所有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