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梁山灯戏
教室里,孩子们跟着音乐老师的节拍,兴致盎然地学唱《梁山灯戏》校本教材里的唱段;舞蹈室中,几名同学正排练以“小萝卜头”为主人公的“红色灯戏”;操场上,孩子们手舞足蹈,跳起了欢快的灯戏课间操……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与梁山灯戏“嬉笑闹”“扭拽跳”的艺术特色天然契合,生动诠释着“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谁能想到,在我家乡重庆市梁平区,一度濒临灭绝的梁山灯戏,竟能走进校园、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灵?思绪,不禁飘回二十多年前……
2001年,我正读高一。从梁平县志中读到家乡有种历史悠久的戏曲——梁山灯戏,我便和同学乘着学校“研究性学习”的热潮,组成小组采访县文化馆的老师。老师介绍:梁山灯戏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由民间灯班的“玩灯”“秧歌戏”融合而成,因梁平旧称“梁山县”而得名。它以“玩灯”的舞蹈动作、“秧歌戏”的说唱表演为根基,题材多取自本地风土人情、家常琐事、民间轶闻,唱词幽默通俗、演绎生动鲜活,以“嬉笑闹”“扭拽跳”为最大特色,自带泼辣俚俗的“烟火气”,深受劳动人民喜爱。清代中期,灯戏鼎盛时影响12省数百县地方剧种;清末至民国初渐衰,至20世纪90年代,已陷入观众寥落、后继无人的困境,濒临消亡。
“我们到处采集视频、音频,就怕多年后没人知道梁山灯戏存在过……”文化馆老师痛惜的话语,始终在我心头萦绕。2003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分获第十届全国群星奖金奖、银奖,剧中“女婿”已年近五旬,在许多人心中,这成了梁山灯戏在全国舞台的“绝唱”。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当时的梁平县立即推进申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梁山灯戏、木版年画、癞子锣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入选非遗仅是起点。文化工作者深知,灯戏要活起来,必须扎根生活——要有演员传承,更要有观众热爱。近年来,他们将目光投向最具生命力的群体:青少年学生。于是,“戏曲进校园”工程全面推进:中小学开设灯戏课,编写《梁山灯戏》校本教材,让灯戏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组织传承人与体育教师共创“灯戏课间操”,让艺术融入校园日常;在基础较好的学校建立教育实验基地,新编剧目屡获国家级、市级少儿戏曲展演奖项……当孩子们长大成人,灯戏必将成为他们共同的珍贵记忆。
梁山灯戏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棵扎根生活的活树。只要我们持续让它在新时代的生活场景中汲取养分,它定能永远枝繁叶茂,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