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沉香
在合川区渭沱镇的云归山深处,方溪寺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立千年。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蕴藏着香火绵延的过往、烽火中的坚韧,以及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
走近方溪寺,山门隐于浓荫叠翠间。拾级而上,崖壁间“第一山”三个擘窠大字率先映入眼帘。笔锋浑厚有力,历经风雨侵蚀仍棱角分明。这题刻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史料未载,却深植于当地传说:宋代一位云游高僧,观此山“峰峦环抱,溪水环流,佛气氤氲”,不禁感慨“蜀中山水虽多,此山当为禅林第一”,遂挥毫题刻于岩壁,既赞山势之奇绝,亦喻佛法之兴盛。
这题刻遂成方溪寺的精神坐标。唐代初创时,它或许只是山间一座简朴的禅院,及至宋元,伴随川渝佛教的兴盛,方溪寺规模渐宏。明代《合州志》曾记载,寺内“古柏参天,善众往来不绝,每逢朔望,信众自合川、铜梁、潼南各地络绎而至,山路为之拥堵”。彼时的方溪寺,晨钟暮鼓与松风共鸣,烛火香烟与云雾交融,“第一山”题刻在朝晖夕照中,更显庄严肃穆。
步入寺内,现存的殿宇虽难复旧观,但唐代的柱础、宋代的石雕、明清的木构仍无声诉说着历史沧桑。
最动人的是寺内的古柏。几棵需数人合抱的千年巨树,枝干虬劲伸向天空,树皮斑驳处犹见焦痕——那是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冲击所留。当地老人回忆,当年轰炸虽未直接毁寺,但巨大的冲击波令古柏断枝横陈。然而,这些古柏始终巍然挺立,年复一年萌发新绿,一如方溪寺在历史劫难中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寺后一方石池,清泉自石缝渗出汇聚其中,名曰“洗心泉”。泉水清冽甘醇,传说僧人曾汲此水烹茶待客,信众亦爱以此净手洁面,寓意“洗去尘心,明心见性”。
方溪寺的历史长卷,并非只绘有宁静的香火。抗战烽火骤起,合川城区屡遭日机肆虐,这座深山古刹一度承载特殊使命。1940年前后,据零星史料记载,合川女子中学师生为避战火,曾辗转栖身于此。古柏下的石桌成了临时的课桌,悠扬晨钟代替了上课铃声,在“第一山”题刻下,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竟与凄厉的防空警报交织,谱写出烽火岁月中“弦歌不辍”的坚韧乐章。新中国成立后,方溪寺曾作村小之用,继而又复归宁静。如今,虽不复昔日摩肩接踵的盛景,却沉淀出岁月赋予的从容气象。古柏树下,常有老者闲坐叙旧,追忆古刹的旧闻传说。
离开方溪寺时,夕阳的金辉正透过千年古柏的枝叶,静静洒落在“第一山”的崖刻上。光影流转间,仿佛千年的袅袅香火、悠悠晨钟、琅琅书声都在此刻汇聚、回响,那藏于山水间的漫长故事、刻于磐石上的文化烙印,早已深深融入合川大地,化作一道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诉说着时光的力量与生命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