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童心筑梦》:让梦想在笔触间绽放
童心筑梦 刘海燕
作者简介:
刘海燕,四川绵阳人,生于1970年10月,现就职于四川省江油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品《童心筑梦》,2024年获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丹青流年——首届工笔画网络展”优秀奖;2025年入选“双城记·筑梦偕行——第二届川渝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其多幅作品受邀参加多个作品展,其中《风骨》参加绵阳市纪委、绵阳市文联主办的“清风润绵州”廉洁文化作品展,获美术类一等奖。
创作背景:
艺术源于生活。在选择创作题材时,刘海燕想到了曾经工作10余年的幼儿园,虽然后来从事了行政工作,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始终在她脑海里,她决定用画笔把孩子们画下来。尽管并非艺术专业出身,但她凭着对绘画的热爱,近几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逐渐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当她决定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诠释幼儿生活时,幼儿园自然成为她灵感的来源之地。
她与四川省江油市当地的两所幼儿园取得联系,深入幼儿园进行蹲点拍摄。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她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细致捕捉孩子们每一个纯真而又充满童趣的瞬间,为后期艺术创作收集珍贵素材。起初,刘海燕一直未确定绘画主题,直到她看到一个孩子专注搭建航天飞机的场景,“那一刻让我眼前一亮,‘童心筑梦’的主题在我脑海中闪现。”刘海燕说,“这一主题既契合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特质,又彰显了他们心中对未来、对梦想的无限憧憬。”
作品解析:
在《童心筑梦》中,色彩是刘海燕表达情感与营造氛围的有力媒介。她大胆采用红绿对比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红色象征着孩子们的热情与活力,绿色则寓意着生机与希望。“但过度强烈的色彩对比可能会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于是,她巧妙地降低了红绿明度,使色彩对比更加柔和。同时,她还运用了红绿的邻近色——蓝色与黄色,蓝色的冷静与黄色的温暖,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又让画面保持了和谐统一,营造出一个既活泼又不失稳重的童梦氛围。
画面构图上,刘海燕采用团块式构图。孩子们在地垫上各自玩耍着积木等玩具,有的专注搭建,有的相互交流,生动展现出孩子们无忧无虑、充满创造力的生活状态。看似零散的个体与物件,刘海燕通过地垫这一元素巧妙将画面串联成一个整体。她介绍,地垫不仅在视觉上起到整合画面的作用,同时,这种构图方式也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真切感受到那份童真与欢乐。
创作过程:
从最初在幼儿园收集素材,到确定“童心筑梦”这一主题,刘海燕经历了从生活观察到艺术构思的转变。在确定主题后,她开始精心构思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从孩子们的神态与动作特征,到玩具、地垫等元素的选择与布局,都经过反复斟酌与调整,确保各元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且富有故事性的场景。
在色彩调配与运用上,她通过多次试验,不断调整红绿以及邻近色的亮度与比例,力求达到最能契合主题氛围与情感表达的色彩组合。在构图方面,她尝试多种组合方式,分析不同构图对画面节奏、重心与视觉引导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团块式构图,以更好地展现孩子们集体游戏的场景。“希望用艺术语言,将生活中的平凡瞬间转化为一个充满童真、梦想与希望的梦想世界。”刘海燕说。 (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