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里的中流砥柱
——读《抗战为什么赢: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有感
捧读陈红民、赵晓红、徐亮、钟健4位历史学家历时近6年精心创作的《抗战为什么赢: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书,让我们得以从历史学的角度全景了解十四年抗战的全过程,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抗战中中国人民齐心合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触摸历史的脉搏,再一次感知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令人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依次为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1937)、全国抗战初期的艰苦奋斗(1937—1941)、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联为一体(1941—1945)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作者以时间为脉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腻生动的笔触逐层展开,把读者带进十四年的烽火岁月,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悲壮、惨烈、愤怒、憎恨、激动、豪迈……在跌宕起伏的情绪中,读者既有对侵略者深入骨髓的痛恨,也有对英雄舍身就义的敬仰;既有大战告捷的欢呼雀跃,也有因国际友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激动,更有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英明决策的拍案叫绝!
穿过抗战的硝烟,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书页间不再是静止的日期和统计数据,作者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生因素的深刻剖析,让读者同频共振,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向全国军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战略方针,从而认清形势,树立必胜的信念。该文总结了革命战争及抗战第一阶段的经验,又汲取古今中外军事经典的思想精华,堪称中国共产党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书中朴实的史料文字记载,更能拨动读者内心的柔软。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杨靖宇,他胃里的树皮棉絮,似乎还带着余温;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就义时高唱的《红旗歌》仿佛在耳边萦绕。正是这些有名和无名的抗战英雄们,为中华民族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使中华民族抗战之火蔓延成燎原之势。
沿着抗战的河流回溯,“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深,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日活动,致力于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抗战趋势,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家国观念和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入侵,中国各党各派以国家利益为重,合力抗击强敌,奔赴前线;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军民合力抗战——前方英勇作战,大后方克服重重阻碍,努力生产,全力支持;海外侨胞,心向祖国,捐款捐物,有的回国参战,为解决战时困难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巨大支持与援助,为反法西斯战线的东方主战场添砖加瓦。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觉醒,团结一致,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齐心合力、不怕艰难、不畏牺牲、英勇抗敌,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读罢全书,感慨万分。读懂“抗战为什么赢”,也就读懂了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民族魂,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更加明白中华民族何以能生生不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永远值得讴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必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