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9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抗战烽火里的中流砥柱 三代同心铸军魂 图片 绛穗摇风醉秋田 刘雪庵:以乐为旗 奏响家国长歌

版面翻页
视野
04

三代同心铸军魂

□ 作者 雒伟

每每谈及当兵相关的话题,耄耋之年的外公总显得比平日里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外公年轻时曾是民兵,那时,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民兵连。农闲时,民兵连带着全村老老少少修梯田,平整土地。正午也不休息,民兵在打谷场受训演练,反复练习格斗、端枪、瞄准、刺杀、隐蔽、撤退;也实战演习,射击打靶、投掷手榴弹、打迫击炮,人人热情高涨、冲锋劲头十足。

后来,外公因综合素质过硬,被推荐到某军区集训了三个月,成了民兵队长和营部联络员。如今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可外公仍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套军体拳打得虎虎生威。堂屋里,一张外公着军装握钢枪的照片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还是那么英姿飒爽。

近日,荧屏上抗日杀敌制胜的“破锋八刀”比较火,没承想50多岁的四舅竟也会。他说,部队曾经教过“破风八斩”,那种坚毅的眼神似曾相识。1990年,四舅圆了他的军旅梦。当他穿上新军装的那一刻,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入伍报国,是他多年的梦想。他从小就想当兵、穿军装,守卫边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那年,他18岁。

四舅当年是炮兵,团部驻扎在库尔勒——一个距老家几千公里的戈壁滩上,人烟稀少、风大沙多。站军姿时,飞沙走石往往从连队营房三面袭来,吹得人迷了双眼,脸也被打得生疼,可所有的兵纹丝未动,像一棵棵挺拔的年轻胡杨。

“植树造林,打败大风沙。”这是团部当年的口号。每年三四月间,还有十月,全团人都要去挖沟、修渠。地表是沙子,挖到一米是焦土,再往下十字镐、钢钎、大锤都用上了,一干就是一整天。中午吃饭,一阵风卷过,米饭里全是沙子,大家埋头就吃。手磨破了皮,结成了茧,鞋子破了、烂了,大伙儿毫无怨言。谁都知道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功在千秋万代。可盐碱地,要栽活一棵树,捱过秋肃冬寒、沙尘暴的侵扰,实属不易。

就这样,新兵、老兵、新兵,一茬接一茬,他们栽一棵、活一棵、壮一棵。

四舅复员后,毅然留在了祖国边疆,支援建设美丽新疆。和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很多老兵,默默扎根在戈壁沙漠。如今,那片沙海已泛绿洲,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成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基地。

去年国家征兵时,在西安科技大学就读的表弟也投身军旅,成了一名“00后”军人。

“这一路,缺氧却从不缺信仰。”这是他们新兵入伍报到那天,他发的一条朋友圈。雪域高原早晚冷、中午热,加之干燥缺氧,稍微运动会累得更快。但是,他们的驻训地往往在海拔5000米以上,在那边就是躺着也是累的,高原反应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次,他笑着跟我讲起当兵印象最深的事儿,“在塔台保障的时候,那边海拔5600多米,不知道因为啥原因两只手都肿了,还出现了低血糖、低血压,整个人也是头晕眼花的状态。但是,我抬起头看到远处的雪山是那么漂亮,脑子里一下子想到了一句话:‘钢钉打不进,人也要扎根’。”这番话令我肃然起敬。这一路铿锵,定会成为他青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里河山壮丽,军人当为家国天下之坚盾,我愿如此,人人皆然;万家灯火辉映,军人当为执剑守护之卫士,今夜如此,夜夜皆然。”是的,当你穿上了军装,不管是高原雪山、边疆海岛,还是大漠戈壁,无处不是家乡,无处没有军魂。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