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9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金佛山上方竹笋 新米 秋日信笺 遇见一块蘑菇石

版面翻页
视野
03

金佛山上方竹笋

□ 作者 瞿明斌 文/图

金佛山方竹笋,因“方”得名。听闻这是仅存的方竹笋林,初闻只觉新奇——竹笋何来“方”之说?上手一摸,棱角分明如匠人所削,方知这金佛山竹子偏有股倔强脾气,偏不与万千竹类同俗。

更奇的是它的两大“反季节”特性。其一,“雨后春笋”是常见,方竹笋却偏要“雨后秋笋”,非得等立秋后才肯破土;其二,草木多自低向高生长,它却逆势而为,从金佛山之巅一路向下延展。这般“不合时宜”的脾性,倒像故意与天地法则较劲,透出几分孤傲的生气。

方竹笋的采笋季集中在八月中下旬至十月上中旬。采笋季里,笋农们每日穿行竹林,动作利落熟稔:抬脚蹬刚冒尖、凝着露气的竹笋,待其倒地便俯身拾起,甩进背上的竹篼。刚采下的方竹笋,外壳青紫相间,指尖触到清晰的棱角,与寻常圆滑竹笋截然不同。老笋农说,最地道的吃法是“火烧外婆笋”——将带壳鲜笋直接搁火上烧,待外壳焦黑,剥去笋衣撕成丝或片,拌上自家从山下带的盐、糊辣壳、水豆豉、葱花。我尝了一口,鲜美异常!哪是城里那些经千百道工序“精致”出来的“美食”能比?这味道里有山的魂、风的声、阳光的温度,更有笋农掌心的老茧气。

古人咏笋多有佳句,白居易写“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陆游云“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可向来都是咏那圆润的常见笋。方竹笋这般“古怪”,怕是未曾入得诗人法眼。倘若他们尝过这“火烧外婆笋”,不知要写出何等奇句来。

往昔的笋农生活极苦。每年采笋季他们要在山上搭建起笋棚,一住便是两三月。白日采笋,夜间烘烤,将鲜笋制成干笋,方能背下山卖给笋贩。那笋棚我见过一次,不过几根木头支起,覆以茅草,四壁透风。夜间山风呼啸,寒气逼人,不知他们如何熬过这两三个月的。而今采笋则大不相同了,无人机运输以及现代物流的兴起,笋农上午采回的方竹笋,当日便可发往全国各地,让还带着晨露气息的方竹笋走上了城里人的餐桌。这般变化,倒也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我认识一位老笋农,姓陈,今年六十有八。他告诉我,过去要将烤干的方竹笋背下山,要走如刀削般的笋人天梯,那天梯都是搭建在坡度七八十度的悬崖峭壁上,所以上下必须格外留神。笋山路崎岖陡峭,背上百十来斤的笋子越背越沉,有时累极了就对着大山骂几句。现在好了,采笋公路修进了大山,好多笋农都买了摩托车、小货车,将鲜笋直接运到公路边卖给笋贩,笋贩们将还带着露气的方竹笋分级装箱后,交给快递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

清晨,我漫步竹林,仿佛听见了方竹笋刺破泥土的“沙沙”声,那一根根披着竹衣还未抖掉泥沙的方竹笋,好像是这山中采笋人倔强不屈的写照。他们与这方竹一般,在贫瘠处扎根,在寒风中挺立。不随大流,不慕繁华,守着金佛山这一方水土,自有一身傲骨。如今时代变了,他们也在变,只是那骨子里的硬气,怕是变不了的。下山时,我回头望了望金佛山。秋阳下,那一片片方竹林静默如初。它们已经这样站了千百年,看惯了人世变迁。明年秋风起时,又会有新的方竹笋破土而出,带着棱角,带着倔强,一如往常。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