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10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古韵留芳续文明 故乡的“新”地图 夜空为笔写匠魂 图片 寒露柿红 与桂花共饮一杯秋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古韵留芳续文明

——读《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

□ 作者 刘小兵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广袤大地蕴藏着数不尽的文明瑰宝。我国世界遗产数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这些申遗文物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明密码?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清华大学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等专家学者联合编撰的《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精选中国境内11处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历史、文化、建筑等多重维度,深度解读这些项目的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

全书以申遗成功时间为序,涵盖长城、乐山大佛、庐山、苏州古典园林、殷墟、大运河、花山岩画、鼓浪屿、良渚、景迈山、北京中轴线11处遗产地。它们类型丰富——既有建筑奇迹、宗教艺术,也有水利工程、江南园林;分布广泛——涉及全国23个省区市,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华文明的壮丽长卷。

翻开书页,你能触摸到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气魄,在诗画交融中沉醉于自然之美;能漫步苏州古典园林,在一步一景间惊叹传统文人园林的精巧雅致;能迎着金色霞光徜徉鼓浪屿,在历史国际社区的多元文化里感受文明交融;若赴广西探访左江花山岩画,岩壁上古骆越人的生活场景定能令你赞叹;到云南景迈山,品一杯千年古茶,在茶香中读懂茶韵的深厚积淀;到首都北京,从空中俯瞰中轴线,那条穿越时空的经纬线,更会将紫禁城内外的文明律动娓娓道来……

品读这本浸润古韵的文化读本,如同推开一扇半开的雕花木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四十载申遗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晨昏与四季。正如吕舟在绪论中所言:“世界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明呼吸。”这一精神脉络贯穿全书:乐山大佛的端庄、良渚玉琮的神秘、景迈茶园的静谧、北京中轴线的秩序之美……在专家平实生动的叙述中逐一“活”了过来。全书以旖旎的中华风情为底色,将专业的申遗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感的历史温度,既展现了11处遗产地的独特风貌,更深刻诠释了申遗背后无数人的坚守与执着。历史由人民书写,正是一代代能工巧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才创造出这些跨越国界、震撼世界的文化遗产。

11处遗产地如珍珠般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长城”章节未堆砌“万人修筑”的宏大叙事,而是从箭扣段一块刻着“万历六年石匠王”的石刻切入;当读到专家团队为保护“野长城”,在悬崖搭建钢架悬空作业的细节时,方知世界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古老”,更在于今人与历史的真诚对话。

“乐山大佛”篇章巧妙交织宗教艺术与当代保护技术:既回溯唐代工匠设计排水系统的巧思,又详述现代工程师用纳米材料修补风化岩体的实践。这种古今辉映的写法,让人明了申遗绝非简单的“项目申报”,而是文明传承的深远实践。“殷墟”部分则聚焦科技与考古的碰撞——考古学家用现代技术检测甲骨文年代,令西方学者心悦诚服认定中国信史始于商朝,申遗在此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大运河”章节的叙事尤为鲜活:作者跟随申遗团队乘船考察,记录下老船工哼唱的漕运号子与沿岸新生的文创园区,在时空叠影中诠释了世界遗产“动态保护”的理念。最令人称道的是“景迈山”章节——作者没有罗列千年茶树的树龄,而是描绘布朗族老人用口传史诗记载的茶树驯化史,以及现代科学家通过DNA技术检测验证传说的过程。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叙事,让世界遗产从冰冷的评估标准中挣脱,绽放出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从殷墟甲骨灼烧的裂纹,到景迈山茶林蒸腾的晨雾,中华文明的基因始终在遗产中“活着”。这部著作,既记录了中国人热爱、尊重、保护和应用遗产的历程,更昭示:中国遗产不仅是曾经的辉煌,更是照耀世界的文明坐标。这场传承与弘扬的接力,仍需无数有识之士接续发力。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