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10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古韵留芳续文明 故乡的“新”地图 夜空为笔写匠魂 图片 寒露柿红 与桂花共饮一杯秋

版面翻页
视野
03

寒露柿红

□ 作者 师正伟

家乡的寒露,是从枝头糖心柿子悄悄染红、渗甜开始的。

天刚麻麻亮,院角磨刀石凝了层白蒙蒙的露水。祖父用指节蘸了蘸,在石面划出道水痕:“瞧,今儿露水‘挂得住’,寒露到了。”

“一夜寒露风,柿子挂灯笼。”后坡柿树下,祖母挎着柳条篮摘柿子。露水洇湿她蓝布衫的下摆,指尖凉得发红,却笑眯眯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柿子要‘激’才甜。没这露水浸过,甜魂醒不来,还涩着嘴呢。”

青黄相间的柿子需经寒露润养,单宁才肯化作糖分。她教我把青硬的柿子码在麦草垛上,尖头朝上,让露水顺着柿沟淌。“一天淋三遍露,晒三天日头,保准金黄透亮。”

果然,三五日后,青黄的“疙瘩”全成了“红灯笼”。撕开薄皮嘬一口,蜜甜的果肉比水果糖还醇厚。元代农书《农桑辑要》记载柿子“经露则甜”,古人不懂乙烯催熟,却深谙借天工完成自然的蜕变。

寒露这天,母亲从箱底翻出棉袄,一件件晾在院中。露水浸透衣料,日头一晒又腾起白汽。“这叫‘吃露水’,棉絮喝了寒露水,冬天才暖烘烘。”她拍打着衣裳笑,“跟你爷爷喝茶先烫碗一个理儿。”

寒露后,最后一批雁阵掠过,啼声散在沾露的田野。早起放羊的三爷瞧见后一阵嘟囔:“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咱庄稼人不图留名,就盼寒露天里,羊吃上带露的草,长得肥实。”

更妙的是村头老中医王伯。他寒露日出采黄芩,专挑叶间露珠入药:“这时的露是药引子,能逼出黄芩埋了三季的苦魂。”他将露滴入陶碗,水面竟拱起圆顶,像极了微型敦煌石窟穹顶。后来读《本草纲目》才知,露水,秋愈深愈重,寒露之露最润肺。

傍晚,祖母把晒好的柿饼装进陶罐,每铺一层柿肉,便撒把芝麻。“急不得,得等霜降,芝麻香才渗得进柿肉里。”封罐时她道,“就跟过日子似的,寒露里受点冷,往后才更甜。”

家乡的寒露从不讲大道理。它只是把柿子点甜,把药性逼出,把棉袄熏暖。像那滴悬在柿尖的露珠,既是夏日的句点,亦是甘美的冒号。家乡人早悟透:人生如寒露淬物,唯经骤冷与浸润,方能将生命的涩,酿成回甘的甜。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