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10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以心为舍  雅在寻常 博物馆里的燃灯者 图片 小巷瓢儿糕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菊在野

版面翻页
视野
04

以心为舍 雅在寻常

□ 作者 任蓉华

人之一生,所居不必广厦,所食不必珍馐,心境却可辽阔如原野,澄明似秋水。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方懂此中真意。那处难遮风雨、未避虫蚊的陋室,在他笔下竟成可观天地、可纳自我的“雅舍”。原来“雅”从不在物,而在人心。

既难蔽风雨,不如以茶润心、以书伴眠,且听风穿堂,且观雨落檐。抗战时期,梁实秋寄身重庆北碚的“雅舍”,实是砖柱木架、篾墙瓦顶的简陋居所:鼠蚁相扰,蚊声如雷;窗无玻璃,风过则洞若凉亭;瓦有缝隙,雨落则渗如滴漏。寻常人若居此,难免怨天尤人,他却以宽厚与幽默接纳:“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说的哪里是房舍?分明是一种人生态度。

《雅舍小品》记录的,正是他在这段特殊岁月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处世哲学到阅人之道,从读书品茗到故土风物,琐碎日常经他从容落笔,皆成耐人寻味的妙文。读其文如与智者对坐,语调平和亲切,不疾不徐道尽生活真相,却自有一番从容风度。

梁实秋的文字,温厚里藏着才情,平实中带着机锋。他写雨,能绘出诗画意境:“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也能写出生活狼狈:大雨滂沱时,“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他写放风筝,写出人心对自由的向往:“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物质的清简,困不住精神的丰饶;现实的粗粝,反磨出文字的温润光芒。

幽默诙谐,是梁实秋文字的另一重底色。他善用轻松之笔写世相之真:调侃时人溺爱子女,笑言“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谈握手之礼,直言“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喻旧式婚礼,笑称“越隆重则越像戏中戏”。这些观察源于对人情的通透,更显以笑释然的智慧。

对饮食,他从不高攀珍稀,偏钟情市井烟火。写北平糖炒栗子,不单记其味,更描其声景:“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结成粒,所以叫糖炒栗子。烟煤黑烟扩散,哗啦哗啦的翻炒声,间或栗子爆裂声,织成一片晚秋初冬的热闹。”忆莲子,则笔端含情:“祖母常以小碗莲子为早点,有专人伺候,用沙薄铫儿煮,不能用金属锅,煮出来的莲子硬是漂亮。”

真正让“陋室”成“雅舍”的,是梁实秋于困顿中见生机、于琐碎中寻雅趣的生命态度。他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更以文学之眼将其点化为美。他的从容,不是避世的消极,而是入世后的澄明;他的幽默,不是尖锐的讽刺,而是通达中的包容。文章历经岁月仍亲切如初,正因背后站着一个真诚、宽厚而有趣的灵魂。

《雅舍小品》动人处,不在辞藻华丽,不在立意奇崛,而在那份与平凡生活温柔相处的力量。读它,不像读书,更似与智慧温暖的生命对话——在简陋屋檐下,依然能把日子过成诗、活出雅趣。

今天的我们,物质远比从前丰裕,有时却困于外求,忘了心的安顿。梁实秋和他的“雅舍”提醒我们:雅,是一种选择;生活的情趣,不在远方,而在如何看待眼前世界、如何滋养内心。愿我们都能修得一颗“雅心”,在烟火日常中,活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与诗意。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