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10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以心为舍  雅在寻常 博物馆里的燃灯者 图片 小巷瓢儿糕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菊在野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小巷瓢儿糕

□ 作者 余明芳

许久未去老城,在秋日的好风光里,独独念起那一口瓢儿糕的脆香——歇了整个夏天的瓢儿糕孃孃,该重新出摊了吧?

蜂窝煤炉火正旺,铁皮锅里的菜籽油清亮无声;洋瓷盆盛着半发酵的糯米浆,几只竹筲箕蒙着雪白纱布,底下是萝卜丝、洋芋丝、鲜豌豆、肉末与老豆腐,皆与姜蒜、葱花、芫荽、辣子、花椒拌得缤纷斑斓。孃孃从不吆喝,只静静守着三四把圆圆的半折模具、一柄铁抓、一双长竹筷,在小巷交汇的拐角处,从容候着坡上、坡下、平路来的食客。

这需得头天夜里备足功夫:七八个小时淘米、磨浆、两次发酵去酸,再将配菜切料调味,样样精心。

当日第一位客人,往往比孃孃稍迟片刻,从容见证“后半篇”的诞生:米浆匀铺进预热的模具,问清客人口味添料——有人爱纯糯,有人喜混搭,再淋一层米浆封“面子”,覆住所有鲜香。随后,这枚“弯月亮”或“小太阳”便沉入油锅,慢慢定型、渐染微黄。她轻抖模具,糕体自然脱出,油面浮起金灿灿的一团一弯,长筷轻轻翻转,炸至酥香脆黄,便捞起竖在铁丝架上沥油晾着。

候着的食客早馋得直咽口水,她却从容得像不知,接着做下一个,得空才用一方裁好的白纸包好递来。定要用菜籽油,定要趁热吃——外皮香脆微酥,内馅糯润咸鲜,牙齿一碰便绽开。心急的常被烫得咝咝吸气,却不肯停口。

不觉间,摊前已排起长队。有给老人买的,叮嘱少辣、“耙活”些,她便少炸片刻,略撒点糖;有给闺蜜捎带的,一买就是五六个;有赶早学的娃娃喊一声“孃孃”,众人也乐呵呵相让。这小小瓢儿糕,竟成了跨越代沟的话题与共同念想。离乡几十年的游子,秋分一到仍念叨孃孃的手艺——“外酥脆,内糯香,Q弹麻辣,齿颊留香”,也想起往日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可惜这味道,最好的永远是站在锅边吃上的那一口。无法预制、不能快递、更无可替代。离得近的,尚可上门苦等;离得远的,总归有些遗憾。

清早的忙乱过后,便是街坊的主场。船工老孙总要豌豆黄豆馅,炸得老些、嘎嘣脆,配苞谷酒,一个瓢儿糕,两三知己,便够谈古论今大半天。他总说起当年驾一叶扁舟从巫山逆水行至巫溪,三九寒天一口老酒灌下,赤身跳进冰水拉纤的往事。开小杂货铺的小丽,爱豆腐加肉末的圆粑粑,边吃边和隔壁聊:若不是为陪孩子读书下了城,自己这闯过大码头的人,怎么也该是个白领管理层。也有人用保温盒仔细外带,经三四个小时车程,送到念着这口的人手里——打开时,该还温着。

学校门口、乡村集市,都曾有“瓢儿糕姐姐”“瓢儿糕孃孃”。小时候,每长大一岁、每生病一次、每考了好成绩,或受了小委屈,总想着吃一个瓢儿糕,让快乐更甜,或让忧伤消散。

老城的瓢儿糕孃孃,也曾是扎着麻花辫的姐姐。她最辉煌时,一日能卖上千个。她用一炉一锅的烟火气,支撑起晚年的体面。一生只为一事来,一心把小事做到极致,成了小城当之无愧的美食代言人——这是真正的“大获全胜”。我这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总说爱吃的人,对比之下,倒有些汗颜。

就让时光在此刻慢些吧。吃一口巫溪老城秋天的第一个瓢儿糕,再恬淡出发。年少时也曾志在四方,幻想如燕远飞,却在人生之秋愈发懂得:那些飘摇的理想,远不及孃孃一炉一锅的坚守来得踏实响亮。

秋已至,年初的许愿兑现了多少?不管它。巫溪人,吃着瓢儿糕,大胆往前赶。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