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0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红色家风的精神密码 我在树荫有块田 蝉鸣深处荔枝红 荷韵大足 那一抹红 星光

版面翻页
视野
04

蝉鸣深处荔枝红

□ 作者 钟芳

“夏蝉叫,荔枝红。”盛夏时节,暑气蒸腾,蝉鸣如织,又到了一年荔枝丰收的欢腾时刻。漫步荔林深处,一串串鲜红欲滴的荔果压弯枝条,与苍绿叶片相映成趣,清甜香气漫溢四野,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夏日丰收图。

荔枝果红润饱满,瓤肉莹白如雪、晶莹剔透,入口软糯弹滑、汁水丰盈,清甜甘洌直抵心田。其色、香、味、形皆为上乘,营养亦十分丰富,自古被誉为“果中珍品”。

荔枝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文脉深处。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已有其名;《西京杂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汉高祖刘邦时,岭南荔枝便作为贡品走进皇家视野;东汉王逸作《荔枝赋》,称其“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唐代张九龄更以《荔枝赋》赞之:“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荔枝与盛唐的渊源尤为深厚。《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地,偏爱鲜荔。唐玄宗为博贵妃欢颜,命人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广植优质荔枝,并修整涪州至长安的驿道,设“驿骑”昼夜兼程运送。竹筒盛荔、马颈系铃,快马扬鞭间,“红尘”与“妃子笑”成了千古意象——杜甫诗中“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的叹息,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皆因这抹鲜红而起。

苏轼与荔枝的缘分,更显文人风骨。被贬惠州时,他初尝荔枝便惊叹“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将贬谪之苦化作对生活的热爱。这份“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恰是中华文化中“苦中作乐、向美而行”的精神写照。

文人爱荔,更以画笔传情。齐白石将荔枝誉为“果中之尊”,在钦州见荔树挂果,便常入画中。他曾题《荔枝图》:“归来时日霞相照,其色尤鲜,幸得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荔枝螳螂图》上“何处名园有佳果,徐寅已说荔枝先”的题跋,更添诗意;晚年作《思食荔枝》:“愿风吹我到钦州”,将对荔枝的思念化作艺术的力量。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的凝练,更是文化名人对美好事物的深情告白。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