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扎根泥土,仰望星空 守护战鹰之魂的岁月深情 图片 爷爷的荔枝酒 芸草:千年书香魂 豆汤煮夏

版面翻页
视野
03

芸草:千年书香魂

□ 作者 杨晓杰

自古文人多爱书,更爱护书。谈及保护典籍、防蠹虫侵蚀,便不得不提一种草——芸草。沈括在《梦溪笔谈·辩证一》中载:“古人藏书以辟蠹虫,常使用芸草”,寥寥数语,道尽一株野草的千年使命。

芸草,又名芸香草、七里香、书带草。梅雨时节,若打开一只古旧书箱,扑面而来的清冽微苦之香,便源自它。它是纸页间千年不倒的“草木卫士”,更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魂。

芸草生于山野石隙,茎叶细似竹枝,夏日垂着不起眼的穗状黄花。古人对它的痴爱,近乎融入血脉。其记载最早可溯至《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一个“始”字,便道尽它与岁月相伴的悠长。

“芸”与书籍的渊源,刻在文化的基因里。与书相关的雅称,多因它而生:“芸轶”“芸编”代指书籍,“芸窗”“芸馆”是书斋别称,连掌管典籍的秘书省,也被唤作“芸省”或“芸香阁”。这些雅号,皆因“芸”的馥郁与护书之功。

古人护书,极重芸草。宋代《证类本草》载:“五月采,阴干,去根锉碎。”藏书家们将晒干的芸草扎成小束,或缝入绸囊,悄然置于书函四角;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更透露秘方:“以芸香末掺浆糊中,裱褙书籍,可百年不蠹。”这份对草木的信任,是古人用经验与智慧筑起的“芬芳长城”。

对芸草的痴迷,浸透文人日常。青瓷香炉里,常煨着芸草与薄荷、苍术配伍的防虫香;清代藏书大家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自得写道:“余每得珍本,必以芸香薰七日,而后入库。”他们以草木之香化浊驱虫,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文明的火种。

“书香门第”一词的底蕴,亦藏于芸草。北宋汴京相国寺书肆,竹帘上悬满芸草束,远望如翠浪翻涌;米芾在《书史》中沉醉:“展卷时芸气袭人,如对幽兰。”陆游晚年灯下独坐,“幽窗灯一点,细展芸香帙”——他指尖翻动的,岂止是书页?是被芸草小心呵护、挣脱虫蛀与腐朽的时光本身。

说到藏书,宁波天一阁是绕不开的注脚。范氏家族“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背后,藏着“芸草四季不绝,新陈相代”的守护秘诀。清代学者全祖望目睹此景,见那定期更换芸草的仪式,分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守望。直至今日,许多省市级以上图书馆仍沿用芸草,守护珍贵典籍免受蛀蚀。世人常误以为“书香”是油墨气,却不知真正的书香,是芸草与千年岁月私语的呢喃。

或许有一天,书籍不再怕虫蛀;但人心深处,总还需这点草香。书香文明的韧性,便藏在这缕穿越时空、不绝如缕的微苦芬芳里——它无声提醒:有些智慧,如同芸草之魂,永远不该被时光蛀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